网络安全实验教程
按照高校理论教学需要与培养实践能力的需求,借鉴国外名校在信息安全专业课程设置,组织本教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及实验用例设计,理论详尽、用例科学、指导到位。

作者:孙建国 主编;申林山、刘泽超、李思照、郎大鹏 编著

丛书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系列教材

定价:39.9元

印次:1-1

ISBN:9787302583110

出版日期:2021.08.01

印刷日期:2021.08.16

图书责编:张瑞庆

图书分类:教材

电子书
在线购买
分享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序言
资源下载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本书基于网络安全实用软件Kali Linux和相关技术,设计了网络安全实验内容。 本书共10章,介绍了网络安全基本知识和研究内容,并设计了攻防系统实验、内网穿透实验、渗透测试实验、网络嗅探实验、ARP嗅探实验、拒绝服务攻击实验、漏洞攻击实验和DNS劫持实验。 本书取材新颖,采用实例教学形式,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书中给出了大量设计实例及扩展方案,不仅可以作为教学内容进行学习,而且具有工程实践价值。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类、电子类和自动化类等有关专业的教材和参考书。

孙建国,计算机学院兼国家保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中国科学院博士后,国家工业互联网总体组专家。研究方向为工业互联网及安全研究、智能对抗与可靠性分析等。

前言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信息安全学科和专业方向设置问题受到非常大的关注。对于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生教育而言,其基本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都需要根据新的形势进行变革。保密与信息安全专业方向也在积极地进行准备。 在新形势下,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标准是: 具有宽厚的理工基础,掌握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信息安全与保密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特别是在能力方面,要求专业学生具有设计和开发信息安全与防范系统的基本能力、获取信息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良好的专业实践能力以及基本的科研能力。 实践学时的设置不仅可以起到加深学生理论知识的作用,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建立理论联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实现当前的高等教育改革目标,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受实验设备所限,各课程的实验环节比较分散,分布在不同的实验平台或实验课程中,缺乏连贯性和整体性。网络安全实践环节的设立是对计算机网络、现代密码学、信息系统安全、网络安全、软件安全、信息安全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有效支撑。 本书首先介绍网络安全基本知识和研究内容,然后给出攻防系统实验、内网穿透实验、渗透测试实验、网络嗅探实验、ARP嗅探实验、拒绝服务攻击实验、漏洞攻击实验和DNS劫持实验。通过这些网络安全实验使学生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掌握基本的网络安全攻防技术、常用工具的原理及使用方法,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书兼顾高等学校理论教学需要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需求,借鉴国...

暂无课件

样章下载

暂无网络资源

扫描二维码
下载APP了解更多

目录
荐语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目录

第1章网络安全概述1

1.1引论1

1.1.1网络安全现状及发展1

1.1.2黑客及黑客入侵技术6

1.1.3网络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13

1.2网络安全基本知识14

1.2.1网络安全研究内容14

1.2.2网络安全体系结构15

1.2.3网络安全评价标准18

1.2.4信息安全定义20

1.3网络安全实验目的、要求和内容21

1.3.1实验目的21

1.3.2实验要求21

1.3.3实验内容21

第2章网络安全研究内容22

2.1密码技术22

2.1.1密码学简介22

2.1.2密码算法25

2.1.3网络安全应用28

2.2防火墙技术28

2.2.1防火墙体系结构29

2.2.2包过滤防火墙37

2.2.3代理防火墙42

2.2.4防火墙技术发展趋势47

2.3入侵检测49

2.3.1入侵检测产品分类49

2.3.2入侵检测系统结构51

2.3.3几种重要的入侵检测系统52

2.3.4入侵检测发展方向53

2.4计算机病毒学54

2.4.1病毒简介54

2.4.2病毒的特性55

2.4.3病毒的分类56

2.4.4病毒的发展58

2.4.5蠕虫病毒及其变种——“熊猫烧香”60

第3章Kali Linux攻防系统实验62

3.1Kali Linux及基本攻防技术简介62

3.1.1Kali Linux简介62

3.1.2Kali Linux基本攻防技术简介64

3.2攻防实验69

实验器材69

预习要求70

实验任务70

实验环境70

预备知识70

实验步骤70

实...

互联网蓬勃发展,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应用水平不断提高,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但网络安全威胁层出不穷,木马僵尸网络、钓鱼网站等非传统网络安全威胁有增无减,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高级持续威胁(APT攻击)等新型网络攻击愈演愈烈,网络设备,基础通信网络和金融、工控等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针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恶意网络攻击频发,各国在网络空间的对抗态势进一步加剧。鉴于此,培养熟悉网络安全相关技术的人才势必重要,能够通过检测恶意攻击,给出应对对策,减少因网络安全而造成的损失。

目前,关于我国高等教育的信息安全学科和专业方向设置问题受到非常大的关注。对于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生教育而言,其基本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都需要根据新的形势发生变革,保密与信息安全专业方向也在积极地进行准备。

在新形势下,对于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标准是:具有宽厚的理工基础,掌握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信息安全与保密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特别是在能力方面,要求专业学生能够做到:具有设计和开发信息安全与防范系统的基本能力,具有获取信息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基本的科研能力。

实践学时的设置不仅起到加深学生理论课所学知识的作用,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建立理论与实践联系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实现当前的高等教育改革目标,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受实验设备所限,各课程的实验环节较分散,分布在不同的实验平台或实验课程中,缺乏连贯性和整体性。网络安全实践环节的设立,是对计算机网络、现代密码学、信息系统安全、网络安全、软件安全、信息安全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有效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