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中心 >图书详情
老年学概论
作者:罗锐
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经管类专业系列教材
定价:68元
印次:1-5
ISBN:9787302597278
出版日期:2022.09.01
印刷日期:2024.08.21
本书立足新时代老龄化的基本国情,在系统梳理老年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对老龄问题和老年群体问题的专题研究,将碎片化的专题知识整合为系统化的学科内容,丰富数字时代老年学的知识体系。全书共分11章,包括老年学学科概述、老年学理论及研究方法、老年心理学、老年经济学、老年人口学、衰老相关学科概述、老年社会保障、老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政策、老龄问题研究、老年群体问题等内容。 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老年学、社会学等专业的入门教材,亦可成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具体问题的行动指南。
more >前言 老年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人口老龄化。人类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工业革命之前,人们只是对个体老龄化有一定的了解,即掌握了生老病死这一客观规律,并围绕延长个人寿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努力和尝试。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平均寿命普遍延长,老龄化现象已经不仅仅是个人的生理现象, 其影响从某个地区逐渐扩大到国家,甚至全球范围。20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先后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学学科应运而生。老年学学科的建立旨在探索人口老龄化现象的特点、基本规律等系统性知识体系,为解决由此带来的各种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由于人口老龄化是近代社会的产物,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虽然是全球各国或地区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但其产生的时间、变化的速度因各国或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总的来说,发达国家先进入或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发展中国家后进入或者正在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抑或未来几十至几百年才会遇到人口老龄化问题。 老年学学科产生的目的是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问题,人口老龄化现象最先出现在20世纪的发达国家,20世纪40年代开始在西方国家迅速开展老龄问题研究,逐渐形成老年学学科。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大致从1999年开始显现。从时间上来看,我国进入老龄社会的历史较短;从老年学学科角度来看,由于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认识不足,国内老年学工作者主要针对人口老龄化在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题性研究,其特点是对相关问题和相关知识进行碎片化研究。这种碎片化、专题性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我国的老龄化较世界其他国家有其特殊性,即短期看老龄化程度不高,但是老龄化速度快,关键原因是20世纪80年代全面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2012年以来人口红利急剧减少,老龄问题增多。快速到来的老龄化对人们如何应对老龄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在理论上提高认识,更重要的是要普及系统化的老年学知识,培养应用型人才。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比西方发达国家出现得晚,20世纪80年代就有国内学者开始关注这一现象。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转变,2000年以来我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国内关于老龄化问题的研究文献可谓是汗牛充栋,这类专题式的研究为解决老龄问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此期间,老年学在我国逐渐发展成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国内关于老年学的教材以中国人民大学邬沧萍教授等人编写的《老年学概论》一书为主。 本人自2016年9月在深圳大学开设老年学课程,以邬教授编写的《老年学概论》作为教材,面向社会工作专业和社会学专业本科生讲授老年学概论相关知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互联网等数字技术的普及,我国老年人口数量、比重不断增加,我国社会出现了许多新的老龄问题,这是本次教材编写的主要原因。本书在介绍老年学相关学科的基础上,从社会科学的角度介绍和简要分析我国老龄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例如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带来的数字鸿沟问题等。数字化和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数字化信息突破了传统社会物理传递的局限性,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了新的分化机制。显然,代表新兴力量的年轻人群由于在使用数字化技术的能力相比老年人具有绝对的优势,即这种分化机制表现为数字化给年轻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老年群体造成了困难。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强调人人平等参与社会治理,亦包括老年人。在平等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数字化的发展趋势给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提出了挑战。 本书是在前人基础上,针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出现的新问题、新特点进行的一次尝试,旨在系统梳理老年学学科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探索将目前碎片化的专题知识整合为系统化的学科内容,丰富数字时代老年学的知识体系。 为了便利教学,本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课程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课件等),读者可扫描右侧二维码获取。 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我要向深圳大学社会学系的徐道稳教授表达衷心的感谢,徐教授在我平日的教学和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鼓励。感谢我的老师湖北大学刘文祥教授、武汉大学邓大松教授、深圳大学谢圣远教授平日对我的关怀。武汉大学向运华教授、孟颖颖教授、中南民族大学韩俊强博士、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李静萍博士、湖北科技学院赵奕钧博士、武汉市委党校黄清峰博士、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李媛媛博士,都给了我很大的支持。感谢深圳大学社会学系的李晓凤教授、黄斌欢博士、唐苏勤博士、李岩博士、池上新博士的热心帮忙。同时,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为本书的出版付出的辛勤劳动。借着这个机会,我还要向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陈文教授、深圳大学法学院侯玲玲教授、季天慈老师及深圳大学教务部的纪劲鸿老师表达感激之情,教材得以出版离不开他们的倾力帮助。我的初中同学、挚友、深圳证券时报社有限公司的邓一帆先生,他积极乐观、敢闯敢试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我,令我受益良多。 在成书过程中,我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在此对前人的付出表达真挚的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上时间紧迫,部分内容未进行深入思考,难免有纰漏和不足之处,欢迎各位老师和同学为本书多提批评建议,以便进行修改。 罗 锐 2022年8月于深圳 教学资源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