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中心 >图书详情

外国儿童文学100核心概念与关键术语

本著作以一手资料为基础,从中国学者立场出发,为研究者、创作者等提供理解儿童文学领域最前沿、最**的关键词,是集学术性和原创性为一体的思想资源和工具书。

作者:张生珍、舒 伟
丛书名:外国语言文学核心概念和关键术语丛书
定价:98
印次:1-1
ISBN:9787302622253
出版日期:2023.06.01
印刷日期:2023.07.04

"《外国儿童文学100核心概念与关键术》一书致力于按照两种范畴来描述儿童文学的学科研究:一是儿童文学的本体研究:借助文学艺术理论及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开展的研究。二是儿童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借助包括各种自然科学的认知话语和研究范式在内的其他学科来探究儿童文学,跨越了文学艺术领域。本研究拟包含阅读群体:语言文学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从事语言文学相关专业教学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各高校文科图书馆、综合性社会图书馆的广大读者。 "

more >

前言 无论在何时何地,人类社会中只要有儿童,就会出现为儿童讲述故事、传授知识的“儿童文学”。从古到今,凡是儿童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到的,以及任何他们喜闻乐见的文学素材,都可以称为广义的儿童文学。由此可见,儿童文学的历史久远,但其内涵和外延较为模糊,是一个宽泛的、无所不包的、难以从学理层面准确把握的大范畴。相比之下, 有自觉意识的儿童文学体现了成人社会对儿童和青少年精神世界有意识的关注、呵护和培育,是作家和艺术家依据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特征及审美接受特征,有意识地为其创作的、有益于其精神和生命健康成长的文学艺术作品。成人社会对儿童和青少年精神世界有意识的关注、呵护和培育成为儿童文学创作和研究的最高目标及最重要的价值取向。秉持自觉意识的儿童文学的发生和发展是近现代世界文学大系统的一件大事,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文学大系统的新生事物,有自觉意识的儿童文学的不断翻新与人类社会在相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条件下,人们的儿童观和童年观的动态发展密切相关。人们的思维方式及认知能力往往受特定时代的条件限制,也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自身生存条件的改善和观察能力的提高而发生改变,儿童观的演变亦是如此。根据唯物辩证法认识论,有自觉意识的儿童文学的发展是社会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及人们的认知能力得到相对提高之后才得以实现的,而且与时代变迁中的儿童观或童年观密切关联。 试以英国儿童文学为例。与历史上的其他时期相比,维多利亚时代的儿童观和童年观无疑经历了质的变化。从清教主义的“原罪论”儿童观、洛克和卢梭主张的“童年纯洁”与“崇尚天性”的儿童教育观、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童心崇拜”等观念,到工业革命时期“重返童年” 思潮,不同认识层面的儿童观导致了不同的儿童文学图书创作理念和出版实践的施行。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中,有自觉意识的英国儿童文学的发生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一是清教主义主导的以“布道说教,救赎灵魂”为宗旨,专为儿童读者写作的宗教训诫叙事;二是以约翰?纽伯瑞(John Newbery)出版的各种儿童读物为代表的题材和内容丰富多样的故事讲述;三是维多利亚时代走向“重返童年,珍视想象” 的儿童和青少年文学叙事。在清教主义阶段,儿童图书创作有这样一个重要特征:书中发生的事情基本是按照预先设定的、不能背离的宗教理念或条件进行的;事件进程的走向也是确定的,不能变化的。当然,清教主义者关注儿童的读书识字教育,是出于让儿童接受基督教教义的需要。他们认为,儿童读物能够影响儿童的人生,尤其是通往天国的人生。正因如此,在清教主义者注重儿童教育理念的推动下,儿童图书成为独立的出版类型,主要包括宗教训诫类图书及一些具有实用性、知识性的图书。从早期的挽歌式宗教读物到约翰?班扬(John Bunyan)的《天路历程》(Pilgram’s Progress,1678),基督教的天国叙述和天国想象对于日后逐渐萌生自觉意识的英国儿童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第二个历史阶段的标志是约翰?纽伯瑞于1744 年大规模出版了题材多样的儿童读物, 这一行动使儿童图书从此成为英国图书出版行业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纽伯瑞的儿童图书一改清教主义宗教叙事的固化模式,展现儿童在特定生活环境中对所面临的问题采取行动从而作出自己选择的过程。例如,出版于1765 年的小说《一双秀鞋》(Little Goody Two-Shoes)展现了一个18 世纪的英国现实版“灰姑娘”的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个贫穷的小女孩如何克服各种困难,读书识字,并成为一名教师,最终改变了自己命运。从预设的宗教信仰模式转变为主人公的主动选择和行动,这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分水岭。纽伯瑞童书的故事一改宗教叙事中的固化模式,出现了对于儿童人物在特定生活环境中进行具有自主性、选择性活动的描写,从而使这类图书在特定意义上成为有针对性的满足儿童独特精神需求的文学读物。当然,尽管在人生命运模式的叙述上出现了重大突破,但纽伯瑞及其继承者的出版理念和出版的大部分图书的内容还停留在理性常识的范畴,依旧恪守道德与宗教训导等教育主题。进入19 世纪,工业革命引领的维多利亚时代,以达尔文进化论为代表的新思想和新发现前所未有地冲击了基督教有关上帝与世间众生关系的不二说法,不仅冲破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宗教信仰基座,而且动摇了英国清教主义自17世纪后期以来对幻想文学和童话文学的禁忌与压制。社会巨变激发了精神迷茫下的“重返童年”的时代思潮,“重返童年”的时代意义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终于形成了第一个有自觉意识的儿童文学的黄金时代。有自觉意识的英国儿童文学创作从清教主义的宗教训导式文学表达及居高临下的“教诲”式儿童文学,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本位的童年精神的文学表达——这就是有自觉意识的英国儿童文学发展的第三个历史阶段。这个时代产生了大批文类多样、题材丰富、艺术手法娴熟、品质卓越的儿童文学作品,囊括现实主义童年叙事、儿童本位的幻想小说、女性童话叙事、少年校园叙事和少年历险叙事等,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共同读者对象、共同价值取向和相似艺术追求的儿童文学共同体。重要的是,这些作品是真正以儿童为本位的、契合儿童审美意识与心理发展的童年文学表达。其中许多作品成为经典,既能满足青少年读者审美和认知的阅读需求,又能吸引成年读者的目光,使他们从中找到“重返童年”这一人类精神家园的心理和情感诉求,具有独特的双重性。这些作品对于现当代英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意义,也成为当代儿童文学批评和研究的重要对象。 20世纪以来,相关领域的学者对维多利亚时代儿童文学“黄金时代”及其作品进行了持续而深入的学术研究,从文学艺术的学理层面揭示了儿童文学名篇佳作的经典性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由此开创了当代儿童文学独立自洽的学科研究道路。事实上,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大批文学研究学者以深厚的文学理论修养和长期积累的学术资源,投入由英国儿童文学黄金时代发展历程引导的现当代英语儿童文学研究,考察其发生的源流和发展的历程及风格多样的文学艺术特征,更将研究对象从时代语境中的创作延伸到当代文化阐释和批评现象。他们的研究采用了多种人文学科视角,运用了不同的理论范式和文本解读方式,超越了以往师法成人文学的文化研究和审美研究的翻版,涉及文化学、传播学、儿童文学史学、意识形态理论、修辞学、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学、主体性理论及语言学和叙事理论等,体现了研究者对人文学科前沿理论话语的创造性借鉴与融合。尤其重要的是,这些学者开展研究的共同特点是将儿童文学视为整个文学活动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相同条件下接受相同的评判标准。在此基础上,儿童文学更需遵循我们为当代最优秀的成人作家所设定的相同的,甚至更高的审美标准和道德标准,也正是在这样的学术研究基础上,学者们将研究视阈拓展至世界儿童文学的学科研究,其重要成果体现为大型理论工具书《世界儿童文学百科全书》(International Companion Encyclopedia of Children’s Literature,1996)的出版。这部厚重的百科全书由英国儿童文学研究学者彼得?亨特(Peter Hunt) 主编,撰稿者是学养深厚的儿童文学和儿童文化研究专家,通过对现当代世界儿童文学的发展和学术研究进行全方位的深入考察,呈现了20 世纪以来儿童文学学术研究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在关心和关注儿童文学的人们的共同努力下,儿童文学的学科研究获得了原创性的途径和方法,拓展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成果丰硕,引人关注,使儿童文学研究突破了依附于主流文学批评的束缚,也不再作为教育学科的附庸而存在,最终形成了独立、自洽的文学学科。 在中国,从“五四”前后的“儿童文学运动”及叶圣陶发表于1922 年的童话集《稻草人》,到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等童话,再到2016 年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经过一代又一代儿童文学创作者和研究者的不懈努力与薪火相传,具有自觉意识的中国原创儿童文学已经走过了百年不平凡的峥嵘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非凡成就。20 世纪初,域外儿童文学作品成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引进和借鉴的重要资源。从总体看,自“五四”时期以来,中国儿童文学主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大量翻译介绍西方儿童文学,通过大规模引进、借鉴外来的儿童文学资源推动中国儿童文学踏上原创道路。与此同时,那些翻译引进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在转化为汉语作品之后,也成了中国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时期的儿童文学建构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今,中国儿童文学已经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版图上巍然屹立的东方板块。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 世纪以来,中国国家实力日益强盛,人们更加重视儿童文学的社会文化价值,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和出版也因此成为出版行业中极具活力的板块。据统计,我国每年出版儿童图书4 万多种,达6 亿多册,在销品种20 多万种。少儿出版行业推出的图书产品包括童话、散文、寓言故事、少儿诗歌、现实主义的童年叙事、动物文学、校园文学、探险文学、幻想文学等各种文类及题材,满足了近4亿儿童及未成年人文学阅读的强劲需求,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儿童文学大国,并朝着儿童文学强国的目标不断迈进。与此同时,中国儿童文学的学科发展史和批评史研究也成为儿童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从儿童文学大国走向儿童文学强国的目标,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加强儿童文学创作和研究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用真正具有中国情怀、世界视野的经典作品来提升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的竞争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需切实加强儿童文学的学科研究,进一步提升研究的水平,运用新的思想资源、学术和理论资源去考察儿童文学批评史的整体历程,不断拓展当代文化和文学发展视野,这对于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文化和文学认识论意义。构建中外儿童文学多层性和互动性的文学和文化共同体,具有积极的文化认知价值和文学批评实践意义。事实上,有自觉意识的中国儿童文学与世界儿童文学形成的互动,构建了富有建设性的中外儿童文学关系,包括中国儿童文学的对外交流、中外儿童文学理论交流和实施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的战略等相关命题,这些内容见证了中外儿童文学交流互鉴的历史走向和必要性。从文化交流互动的角度看,以翻译为媒介的中外文学关系与百年中国精神文化谱系密切关联。近代以来百余年的中国翻译文学已然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个独特组成部分,它既是域外来者,又在交流和融合之后获得在中国生存的身份,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文学演进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外关系对于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的发生与发展具有更加明显和重要的意义。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对外交流的互动表明了中国儿童文学自身的精神文化和内在活力如何在引进与借鉴的同时得到催生和焕发、如何发展为生机勃勃的儿童文学创作与研究的时代潮流。 当前外国儿童文学研究及中西比较儿童文学研究领域主要涉及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儿童文学的本体研究,即结合文学艺术理论及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开展对儿童文学作品和创作现象的研究。儿童文学的学科研究特性尤其指向儿童文学表达的独特本质,指向从低幼到青少年阶段的未成年人这样一组变体。相较于成人文学常见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的文体分类法,儿童文学的文体分类显得愈加驳杂,不仅分类过于宽泛,而且概念也有颇多重合,其题材及主题意识也往往大于文体意识。从故事、寓言、童话三类文体,到科学文艺、儿童戏剧与影视、儿童歌曲与韵文等单列文体,再到科幻文学、成长小说、青春文学及动物文学等交叉样态的文学样式,儿童文学经历了从简易单纯到复杂多样的演变过程,并在阅读和接受的复杂性与难易程度上形成一个特殊的连续体,也同样促使研究者对儿童文学的基本概念和批评方法进行细致的辨识和梳理。 另一个维度则是儿童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即通过借助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其他学科的认知话语和研究范式等相关途径来考察儿童文学,跨越了单纯的文学艺术领域。事实上,学术界已经通过文学批评理论及文化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推动儿童文学研究向纵深发展。近年来,儿童文学作品的改编与流行文化的关系更是成为儿童文学研究的热点,获奖的儿童文学作品和其作家的研究也是学界持续关注的领域,儿童文学多样性亦成为出版商和研究者近年来关注的重点,儿童文学研究由此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儿童文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促进了儿童文学领域的学术探索与反思,也使得跨学科研究方法成为儿童文学研究的主流方法。20 世纪70 年代,文学研究学者进入儿童文学领域, 推动了欧美儿童文学的创作与发展。适用于成人文学的心理批评分析、读者反应论、新历史主义和文化研究等文学批评理论也同样被广泛地应用于儿童文学研究之中,促使儿童文学得以借助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将儿童文学纳入儿童问题、人的问题的思潮中予以思考。儿童文学与其他学科间的壁垒也得以打破,并以积极的姿态主动与其他学科融合,接纳相关学科的研究力量,从而激发了儿童文学的批评活力。生态环境破坏所引发的一系列生存危机引起了儿童文学家们的注意,研究者们开始思考儿童文学如何激励青少年应对气候危机,并为争取生命、健康和生存等基本权利而斗争。儿童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力量,更应对生态环境破坏与保护问题有所了解,儿童文学由此承担起了帮助青少年关注生态问题的重任。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便是心理分析和童话文学的跨学科交叉,进而催生出的当代童话心理学研究。20 世纪70 年代出现的童话心理学是精神分析学和童话文学研究跨学科交叉的结果,是推动和深化儿童文学学科研究的重要开拓。重新审视20 世纪的童话心理学,意味着返回精神分析话语的创始之处,这一“返回”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童话心理学的话语性创新,真正实现与话语性创始者的对话,通过“返回”原点实现童话文学研究的创新,生发出异质性的活力和有益思想。与此同时,通过童话心理学视阈重新审视现当代童话叙事文学的认知和审美特征、功能,无疑是推进儿童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事实上,童心世界成为心理分析学家探寻人类精神世界的原点,童话成为人类认识自我与世界的重要资源,这也是童话故事的魅力经久不衰的奥秘所在。童话文学已经成为文化研究、文学研究、教育学研究、心理学研究、人类学研究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资源。 除此之外,儿童文学比较史学研究重视儿童文学史的书写,关注儿童文学发展所必需的文化、社会、经济和教育条件,这同样成为儿童文学比较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世界儿童文学作为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历史等诸多方面的重要研究领域,或显或隐地反映了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和文化规范,传递信息,传承信仰和习俗。儿童文学作为一种代际交流的认可方式,体现出群体归属感,是承载国家、地区或民族集体记忆的文化和文学宝库。儿童文学的翻译与传播研究通过翻译、改编、接受等关注不同国家儿童文学的交流。儿童文学比较诗学则重点关注儿童文学的美学发展及儿童文学在不同文化中的形式和功能的变化。媒介间性研究致力于研究和比较不同的文化符号,如视觉艺术、舞蹈、音乐、电影和戏剧等。比较类型学研究探讨了校园故事、女孩小说或冒险小说等类型如何在国际传统背景下得到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儿童文学的核心概念与关键术语随之不断更新,越来越多来自一般文学及其他学科研究的批评术语和研究范式,同样进入儿童文学研究的批评视域之中,构成了当代外国儿童文学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当前外国儿童文学研究的现状,参考国内外研究最新成果,并结合中国儿童文学研究动态和批评诉求,本书择取100个最为核心的、最具代表性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术语,作为探究外国儿童文学研究现状的切入点,在凸显研究学术性与工具性的同时,深度揭示儿童文学内在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指向,并真实还原当下儿童文学批评现状。本书包括两大部分,核心概念部分包括基本概念、主要文体类型、文学与文化批评关键词;关键术语部分为简略版相关术语、机制和奖项。其中,基本概念包含儿童、童年、男孩时期、女孩时期、儿童文学、插图艺术和荒诞话语等儿童文学研究的重要概念。每一个概念和现象都力图呈现完整的历史全貌和学术意义与价值。通过相关概念的厘清和辨析, 有助于学界了解外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文体类型包括儿童诗歌、儿童戏剧、科幻小说、动物文学、成长小说、童话与童话叙事文学、幻想文学几个重要类型。在提供基本信息的同时,本书力图追溯源流,探索有关观念和现象的现代发展与当代价值。文学与文化批评力图对相关外国儿童文学批评方法进行必要阐释,主要包括性别批评、审美批评、互文性批评、叙事学批评、童话心理学批评、跨学科批评、民族中心主义、浪漫主义等内容,同时对儿童文学与文化领域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对审查制度、跨界文学、书籍疗法、流行文化、经典、改编、儿童文学的黄金时代等问题展开深入探究。关键术语部分不仅综合叙述了外国儿童文学研究和批评的相关术语,而且对研究机构和儿童文学创作及研究的重要奖项进行了介绍和说明。 由于一手资料的缺乏,不少人对外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认知有限,甚至屡屡出现概念模糊、概念误读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 本书对外国儿童文学与文化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清晰梳理,并从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的历史传承视角,以及国际化的比较视角,对外国儿童文学主要理论和核心概念进行阐述,着重于外国儿童文学和文化理论研究中常被运用但有待揭示的概念,叙述其理论来源、脉络及趋势。在此基础上,本书运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努力拓展儿童文学研究视野,在把握外国儿童文学研究学科本质的基础上,对相关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及基本术语等进行学科层面的归纳,并给予实质性、针对性的解答。希望通过这样的批评路径,为研究者、创作者等相关读者群体提供理解儿童文学研究领域前沿、权威的关键词,使之成为集学术性和原创性于一体的学科资源和工具书,从而增加中外儿童文学对话与互鉴等因素,努力建构基于中国视野的世界儿童文学批评话语体系。 编者 2022 年11 月

more >
扫描二维码
下载APP了解更多

同系列产品more >

心理分析理论与批评100核心概念与...

朱振武、王文娴
定 价:88元

查看详情
图书分类全部图书
more >
  • 张生珍,北京语言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外国儿童文学研究、英美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成果发表在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Literature, Children’s Literature Association Quarterly, 《外国文学研究》、《当代外国文学》、《社会科学研究》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重大项目“《世界儿童文学百科全书》翻译及儿童文学批评史研究”首席专家。

  • 国内儿童文学研究、创作和阅读推广领域,由于一手资料的缺乏,不少人对欧美国家儿童文学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认知有限,甚至屡屡出现概念模糊、概念误读现象。而相关概念的界定无疑成为研究的基础和必要前提。本书写作的目的就在于抓住外国儿童文学研究的学科本质,对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及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学科层面的归纳,给予实质性,针对性的解答。进而为研究者、创作者等提供理解儿童文学领域最前沿、最**的关键词,是集学术性和原创性为一体的思想资源和工具书。

more >
  • 目录

    核心概念篇……………………………………………………… 1 

    插画艺术………………………………………………………………… 2 

    成长小说………………………………………………………………… 8 

    动物文学……………………………………………………………… 15 

    儿童…………………………………………………………………… 22 

    儿童诗歌……………………………………………………………… 29 

    儿童文学……………………………………………………………… 41 

    儿童文学的黄金时代………………………………………………… 49 

    儿童戏剧……………………………………………………………… 57 

    改编…………………………………………………………………… 67 

    互文性………………………………………………………………… 74 

    幻想文学……………………………………………………………… 78 

    荒诞话语……………………………………………………………… 87 

    经典…………………………………………………………………… 91 

    科幻小说……………………………………………………………… 97 

    跨界文学……………………………………………………………… 102 

    跨学科研究…………………………………………………………… 115 

    浪漫主义……………………………………………………………… 118 

    流行文化……………………………………………………………… 122 

    民族中心主义………………………………………………………… 128 

    男孩时期…………………………...

精彩书评more >

标题

评论

版权所有(C)2023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3546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2911号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盗版举报 | 人才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