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中心 >图书详情
通信原理学习辅导与实验指导
作者:陈树新 于龙强 李勇军
丛书名: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系列教材
定价:49元
印次:1-2
ISBN:9787302610298
出版日期:2022.09.01
印刷日期:2024.04.16
本书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形态教材《通信原理》的配套学习辅导,编者从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出发,将各章节内容梳理为基本要求、核心内容、知识体系、思考题解答和习题详解等模块。同时结合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课程实验内容,给出了相关MATLAB仿真实验程序。本书结构合理,思路清晰,内容精炼,解题详尽,既可作为学生课程学习的辅导,又有助于教师对课程核心内容的梳理与把握,同时还对通信建模仿真进行了初探。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本科生“通信原理”等课程学习的参考教材,也可作为研究生考试备考人员的学习辅导材料。
more >前言 本书对应的主教材《通信原理》一书是国内首批新形态教材,全书围绕52学时的理论教学,录制了136段、共计847分钟的微课资源,为学生课前的知识学习和课后的知识巩固提供了丰富的线上资源支撑,也为教师开展混合教学提供了条件。同时依据现代学习理论,结合课程涉及的内容特点,以及各章节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了“三模块,一保障”内容结构体系,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认可。为此,2020年8月5日受邀在“清华科技大讲堂”上进行了直播授课,授课的题目就是“《通信原理》教材与使用”,在线听课人数超过1500人,反响热烈。 但是不可否认,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知识体系的核心课程,“通信原理”具有原理性概念多、内容涉及面广、描述过于抽象、与实际联系紧等特点,这些特点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带来不少困难。为此,本书从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出发,将学习辅导部分的各章节内容梳理为基本要求、核心内容、知识体系、思考题解答和习题详解五个模块,辅助学生准确把握课程内涵,深入理解知识内容,有效提升学习效率,从容应对考试考核,最终实现高效有益、轻松愉悦的学习目标。 在“基本要求”部分,以培养合格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为原则,兼顾后续即将开设的专业方向类课程,以及前期已经学过的专业通识类课程,按课程章节内容给出了“了解”“理解”“掌握”三个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梳理了重点、难点知识,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指明了方向,厘清了思路。基本要求部分中标注“*”的内容为重点内容,标注“△”的内容为难点内容。 在“核心内容”部分,基于现代学生的学习习惯,借鉴百度百科编写风格,将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以“中文词条”的形式进行编写,在高度凝练课程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有效展示了课程相关的理论、概念、原理、应用、模型、实现等基本知识内容,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也有利于教师梳理课程要点。 在“知识体系”部分,利用思维导图将课程涉及的内容关联,并展示出来,使学生能够直观看到课程的内容体系,进一步细化“三模块,一保障”课程内容的关系,同时建议学生在此思维导图的基础上添加个人对课程内容的认知,形成符合个人特点,满足自己需求的个性化、具象化的课程内容体系框架,为后续通信领域知识的拓展打好基础和创造条件。 在“思考题解答和习题详解”部分,注重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特点,避免为解题而解题、为答题而答题的题海学习战术,关注题目与课程内容知识的关联性,强调解答过程对课程内容理解和认知的促进作用,注重学生自我知识的再生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活学活用课程教学内容,达到从容应对各类考试考核的学习和复习目标。其中,这部分的题号均与主教材一一对应。 作为理论与实践连接的纽带,课程实验通过模拟通信系统、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数字频带传输系统和编码与同步系统四个实验,涵盖了课程理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借助无线电技术的通信原理实验平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融合。在模拟通信系统实验中,介绍了通信原理实验教学环境和基本的操作流程,设置了模拟信号源的调试、时频测量方法,以及线性和非线性模拟调制实验,为后续的实验操作打下基础,形成规范。在数字基带传输系统实验中,设置了m序列的原理及产生方法,以及相关性质验证等方面的实验,并以m序列为信源,开展了AMI、HDB3和CMI码等基带传输码型的基本原理和编解码规则的实验。在数字频带传输系统实验中,设置了ASK、FSK、PSK和DPSK等相关实验内容。在编码与同步系统实验中,包括信源编码实验、信道编码实验和位同步实验等相关内容。 本书编者从事通信领域教学和科研工作多年,主持参与了“通信原理”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陕西省首批线下一流课程的建设,以及“通信原理”慕课建设。相关学习资源可登录“爱课程”和“学堂在线”等平台获取。读者也可以登录清华大学出版社提供的平台,获取本书MATLAB仿真实验程序、课程思维导图等相关资料。 全书由陈树新教授主持并编写,于龙强和李勇军老师提供了实验素材和MATLAB程序,并参与部分章节内容的讨论。本书在编写过程中还得到了作者单位的支持,“通信原理”教学组薛凤凤、雷蕾、李婵等同志的帮助,以及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本书在编写构思和选材过程中,参阅了国内外文献,在此向相关原著(作)者表示敬意和感谢。 书中部分内容的描述与提法源自作者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2073337)的研究成果。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错误和不足,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2022年5月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