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孙禺、李珍
定价:168元
印次:1-1
ISBN:9787302611660
出版日期:2022.09.01
印刷日期:2022.09.19
图书责编:梁斐
图书分类:学术专著
工程教育对国家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建设和开拓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工科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清华大学作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基地,百余年来在教学、科研、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方面革故鼎新、励精图治,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图书结合不同时期国家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历史背景,对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的演变脉络、发展特征、历史影响等进行系统研究。
王孙禺,浙江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国际工程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1982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留校任教(含在职研究生)。曾任教育研究所所长、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等职。 李珍 安徽人,清华大学校史馆校史党史高级研究专员,博士。2008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博士学位,后进入清华大学博士后流动站,2012年任职清华大学校史馆。
总序 清华大学走过了110多年的沧桑历程。从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到独立培养人才的国立高等学府; 从抗战烽火中的西南联大,到新中国成立回到人民的怀抱; 从院系调整后的多科性工业大学,到改革开放后逐步发展成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世界一流大学,清华见证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壮大,也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所大学的历史中,学科与院系的建立、变迁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方面。1911年清华学堂建立,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 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6年设立了首批17个学系; 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此后相继设立文、理、法、工4个学院,下设16个学系; 1937年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组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西迁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联大共设有5个学院26个学系; 1946年复员后,清华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5个学院26个学系,1948年底清华园解放; 20世纪50年代的高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设有8个系,至“文革”前发展成12个系; 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加强学科建设,恢复和新设了许多院系,目前共有按学科设置的20多个二级学院,近60个系,以及承担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任务的若干研究院、中心等,覆盖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医学等11大学科门类。 清华大学始终非常重视校史研究和编纂,早在1959年就成立了校史编辑委员会,下设校史编写组,现已发展成校史研究室、党史研究室、校史馆“三位一体”从事校史研究和教育的专门机构。几十年来,先后编纂出版了《清华大学校史稿》《清华大学史料选编》《...
目录
概述
1清华学堂时期工程教育的萌生
第一节游美肄业馆时期赴美工程留学生的选派
第二节清华学堂时期工程科目设置及赴美工程留学生的选派
第三节清华前三批直接赴美工程留学生在美学习情形
第四节清华前三批直接赴美工程留学生选派及工程科目设置的历史
意义
一、 庚款留学生的派遣拉开了留美高潮的序幕
二、 庚款工程留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
三、 清华学堂手工科目及相关课程的设置,增强了国内工程
教育的力量
2清华学校时期工程学系的建立
第一节清华学校时期工程留学生的选派
一、 赴美工程留学生的选派
二、 庚款工程留学生在美学习情形
第二节清华学校时期工程学系的建立
一、 清华学校前期工程学课程设置
二、 清华学校后期工程学系的建立
第三节清华学校时期工程学系的发展特征
一、 以培养“完全人格”为教育目标
二、 课程设置逐步体系化、科学化
三、 师资队伍结构渐趋优化
四、 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五、 人才培养逐步由留美预备向自主化转型
第四节清华学校时期工程学系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一、 清华学校工程学系成为国内工程学科的重要组成
二、 清华学校工程留学生的历史影响
目录清华时间简史:工程教育3国立清华大学初期工学院的创办
第一节国立清华大学初期工学院的创办历程
一、 工程学系裁撤风波
二、 工学院创办
第二节国立清华大学初期工学院的发展特征
一、 奉行“通识教育”的教学方针,课程结构日趋完善
二、 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三、 人才培养规模逐步扩充
四、 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五、 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成果
第三节国立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