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价:32元
印次:1-1
ISBN:9787302237242
出版日期:2010.09.01
印刷日期:2010.09.16
图书责编:宋丹青
图书分类:教材
对于大学生来说,素描的基本概念已经比较明确。之所以强调“学院”的素描,是尽量不涉及其他艺术层面上的观念之争,而仅仅针对当前学院基础教学中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探讨,并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些素描概念。作品收集上,本书也以本科生与究生的作品为主。冰先生在序言中谈到的“触类旁通”的道理,正是基础教学的关键所在,也切中了当前一些艺术教育的症结。基础训练真正目的不是简单地学会一门技巧,素描有时似乎更像一门哲学,或者说,在某些意义上它是一门哲学。素描既是艺术表现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对艺术思维与观察习惯的一种训练,这种经过训练而拥有的艺术素养,体现在雕塑、绘画以及艺术设计等各个视觉艺术的领域里。素描要通过艺术手法表现出来,其中很多貌似清晰的道理,如果不去实践,是很难真正明白的,它不是仅仅靠理论分析就能独立存在的学问。艺术讲究“悟性”,只有在大量实践的过程中,才能“悟”出真谛,其中所有的问题,也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会遇到并得到解决。在教学中,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会对学生说:“要多画!”这是真理。素描中有很多概念是相互渗透的,比如,在遇到“形”的问题时,必然要涉及结构、空间等其他素描元素,也要涉及艺术表现手法如线、明暗、构图等;而研究结构、研究空间透视时,又会遇到另一些问题,所有这些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因此,作画的过程也就在不断地调整、平衡中,不断地协调画面的各种关系中,不断地认识、解决问题中得以完成。无论是从事绘画、雕塑还是艺术设计,对于物象特征的敏锐感觉,对形象的把握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观察的重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常见到一些人将观察自然与抄袭自然混为一谈,或将观察与艺术创造对立起来。实际上观察与创造、表现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对于自然物象的观察、感受,是激发创作灵感的一个重要源泉;反过来,表现形式、表现方法也左右着我们的观察。我们在观察对象时就会去研究、考虑表现的方法,因此,当受制于某种特定的艺术语言时,必然要以这种特定表现方式的需求去观察事物。比如画一幅线描与画一幅表现光影的素描,在观察时的着眼点就完全不同。每个人在对事物的观察中总会下意识地进行主观的取舍,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艺术创作中必然存在着非常多的主观因素,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带有很强的个性化色彩。因此,画面中的形象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可以是具有丰富的想象性、创造性的美的形象,其中自然也包括对艺术语言的探究和对艺术品格的追求。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说明了观察与创造的关系。本书主要涉及“形”、“结构”,以及“明暗”与“线”的点滴问题,并未区分哪种素描专门针对“纯美术”专业,哪一种又针对设计专业的学生。有一些教学理念,将“设计素描”与“素描”截然区分开,甚至将它们对立起来,否定“明暗”在设计中的意义,认为设计素描应该只讲结构而摈弃明暗,否则会妨碍对“线”或结构的把握能力,其实这是将“结构”、“明度”与“光影”的一些概念混淆起来,是一种对于素描的曲解。况且在很多设计领域里,对于“黑白”的意识,对于明度的敏感性是很重要的。对于设计者和设计作品来说,在“明度对比”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而这些问题,则体现在素描中的很多方面,仅仅依靠对“线”与“结构”的认识是不够的。其实无论设计还是“纯美术”,面对的很多素描问题是相同的,而非对立的,并不能简单地以“非此即彼”来做定论。话又说回来,当我们不是将素描作为一个纯粹的技法训练时,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艺术中最重要的是提高艺术的品格,这是一个长期的、多方面的修炼。正如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漫步》中所说:“但也还有那在实践生活中体味万物的形象,天机活泼,深入生命节奏的核心,以自由谐和的形式,表达出人生最深的意趣,这就是美与美术”
我最早对画界的影响,不是因为创作,而是因为一张大卫石膏像的素描。那是在中央美术学院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张大国先生安排的一个两周的长期作业。画大卫是一个标志,美院的学生没有没画过的。当时特别强调写实、深入。我们脑子里一天到晚都是“黑灰白,分块面,大关系,交界线”。但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写实呢?画出来的是这些概念和线条,还是那个实实在在的对象?疑问没解决,接着就放寒假了。我没回家,留在画室,打算用这一冬天,看看这张画到底能“写实” 到什么程度。这个寒假过得很快,开学的前一天,靳尚谊先生来查看画室,那时和靳先生还不熟,我停笔。他在这张画前看了好长时间,没说话,走了。后来,听说靳先生在背后表扬了我,说:“徐冰这张大卫是美院建院以来画得最好的。”这话也许是被演义了,但不管怎么说,我通过这张作业,把素描是怎么回事弄懂了许多,顶得了过去画100 张素描的收获。美院毕业后,我留校教了十年书。更有理由接着想素描、基础课这些问题;同时也写了许多教案,并做了一些素描教学改革和新的尝试。那时,我考虑比较多的是:在我们的基础训练中,有一种“浪费的现象”。比如说,在中国,几乎每一个想成为画家的人都把这么多的时间放在素描训练上。但真正画得好的、有感觉的多吗?甚至有些人是画得越多,感觉越差。训练的结果都到哪里去了?一个学画的人,从考附中之前,就反复画方块、三角、圆锥体。“幸运”的话,他能画到研究生毕业。从头像、胸像,到全身像,再脱了衣服,从单人体到双人体,这漫长的作业程序,除了有难易程度的区别,在研究的内容和课题上有变化吗?没有。每一次都完成一个同样的过程,弄不好只培养了画者的熟视无睹,学不好真的会这样。我曾经被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