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价:49.8元
印次:1-1
ISBN:9787302517139
出版日期:2019.01.01
印刷日期:2018.12.06
图书责编:陈莉
图书分类:零售
《超连接:互联网、数字媒体和技术-社会生活(第2版)》主要关注技术“超连接”的特性,通过分析数字的、社交的和移动的媒体对个体造成的影响来重新审视媒介、人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作者审视以往有关该领域的研究论文和社会讨论,结合自己在传播学和心理学领域25年的研究心得,关注互联网中的身份认同、连接构成、社群组织等现象,以及这些特殊的传播现象对人的社会生活造成的影响。《超连接:互联网、数字媒体和技术-社会生活(第2版)》面向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社科方向本科以上学历的人群,特别是对网络传播、新媒体研究等领域的学生和学者有较大的启发,还适用于技术专家、研究者和科技批评家。 本书作者博客http://superconnectedblog.com提供各章课件、课后讨论题以及相关阅读资料。
玛丽·吉科美国罗格斯大学传播与信息学教授,传播与信息学院本科生学科交叉项目主任,吉科博士致力于研究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对社区、社会和自我的影响。著有《便携式社区:在线连接和移动连接的社会动态》(Portable Communities: Social Dynamics of Online and Mobile Connectedness)、《连接:互联网时代我们如何形成社会联系和社区》(Connecting: How We Form Social Bonds and Communities in the Internet Age)等,她还与科里·多尔冈共同主编了论文集《公共社会学的先行者:<人文与社会>三十年》(Pioneers in Public Sociology: Thirty Years of Humanity and Society)。译者简介黄雅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现任教于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SSCI/CSSCI上发表新闻传播相关专业论文共8篇。
这是一个新兴媒体高歌猛进的时代。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二十多年,见证了网络社会的异军突起。“互联网+”计划和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新媒体的增长空间。截至2015年6月,全国的互联网普及率趋近50%,智能手机普及率超过七成。作为对比,北京地区电视机开机率保持在六成以上,从理论上说,如果电视机全部消失,对城市的影响已不太大,尽管还是会影响到相当一部分乡村地区的收视需求;同样,如果报纸全部消失,对大部分读报人口来说影响也不太大,尽管其阅读体验可能会下降不少。互联网和手机对于传统报纸和电视的替代性,越来越强。只要有手机在,没有报纸的日子并非难以忍受;只要有电脑、平板电脑和互联网,没有大屏幕彩电的日子也没那么难熬。人们对移动和社交的迷恋,甚至已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症候”。新媒体,正在成为人体的新延伸。 曾几何时,世界上最大的免费物品是空气和阳光,如今可能就要数互联网上的信息了。网络信息的市场均衡价格,近乎为零。免费带动付费,以至于数字经济蓬勃生长。专业机构和众包生产参差不一的内容,一起被投进了免费的染缸,难分彼此。在报纸的黄金时代,读者挑错的来电来函络绎不绝。在互联网时代,用户对低劣信息的容忍度却增加了,见猎心喜,愿意忍受免费、新奇而营养价值或许不高的内容。互联网以及整个新媒体家族,作为巨大的分布式的数据生产、复制工厂和推送、分享空间,具有一种吞噬性的力量。几乎人类有史以来创造的所有内容,都可以用极低的成本迅速数字化。这样一种近乎“黑洞”般的传播能力,使得任何单体的模拟制式的传播者黯然失色。新媒体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了内容、娱乐和各种各样的应用市场。 从产业结构层面来看,互联网...
互联网 2
数字媒介 3
技术—社会生活 5
技术、中介化以及创新的扩散 8
社会性 11
关于本书 12
第二章 创造互联网时代 15
信息与传播技术简史 15
计算机与互联网简史 17
网的诞生 23
深层的“暗”网也在出现 25
无线通信和移动通信 27
早期的在线联网 29
全功能的社交网络站点和社交媒体 33
21世纪前十年的三重革命 35
第三章 适应数字环境 38
具有社会情感性的空间、文化和社会 38
为什么不是网络空间 40
在线社区、网络和联网 43
创造数字环境 47
现实、在场和接近性 50
现实和大脑 54
情感和亲密感 56
那么……身体性呢 58
线上与线下的交叉 61
第四章 分享和监视 64
参与式文化中的分享与产消 64
众包 69
点赞和关注,以及被点赞和吸粉 72
在线内容的所有权 73
散播和发表信息的权力 76
准确性、不准确性以及假新闻和假信息的崛起和扩散 77
纵向的或不对称的监视 79
横向的或社交的监视 84
隐私与模糊 87
第五章 全球影响和不平等 90
全球化与技术 90
分层和不平等 91
文化差异 95
黑客、危险、犯罪和... 查看详情
数字媒体对人的现实感知和自我认知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数字媒体给人的自由发展创造了哪些机会?同时,怎样对个体进行监视和规训?
在个体之外,我们和他人的关系(亲情、友情和爱情)如何受到数字媒体的影响?
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信息传播技术究竟造就了更平等的世界,还是带来了不可逾越的数字鸿沟?
……
同系列产品
查看详情-
数字新闻
【荷】塔玛拉·维茨格(Tamara Witschge)、【美】C. W.安德森(C.W.Anderson)、【比】戴维·多明戈(David Domingo)、【加】阿尔弗雷德·贺米达(Alfred Hermida)编著;高丽、姚志文译
ISBN:9787302556107
定 价:88元
-
传播时代(第3版)
(美)奥特姆·爱德华兹,(美)查德·爱德华兹,(美)肖恩·T.沃尔,(美)斯科特·A.迈尔斯 著;龙思思 译
ISBN:9787302549581
定 价:78元
-
新媒体设计基础(第2版)
(美)詹姆斯·班尼特著;莫智勇译
ISBN:9787302532453
定 价:78元
-
影视短片制作与编导(第5版)
[美] 彼得·W. 雷,大卫·K. 欧文 著 ; 陈强 译
ISBN:9787302533672
定 价:6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