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与计算机网络
"【融合通信网络与计算机网络,构建完整网络体系】 配套资源丰富(课件+大纲+视频+案例+实验) "

作者:张毅、段洁、武俊

丛书名:面向新工科的电工电子信息基础课程系列教材

定价:89元

印次:1-1

ISBN:9787302669654

出版日期:2024.08.01

印刷日期:2024.08.08

图书责编:文怡

图书分类:零售

电子书
在线购买
分享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序言
资源下载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本书作为通信类和电子信息类专业“现代交换与网络”“现代通信网络”课程教材,综合了通信网络与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内容,侧重计算机网络在通信中的应用。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通信网络的产生与发展历程、现代通信中的核心交换方式与思想、计算机网络模型、网络各层的功能与作用、网络各层的典型协议与工作原理、当前通信网络的系统结构和相关技术。全书分3部分,共10章。第一部分为通信网络基础(第1~3章),包括网络的产生与发展、网络与通信的基本概念、交换方式、通信协议概念和网络分层模型; 第二部分为计算机网络(第4~8章),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重点讲解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和传输层的内容;第三部分为现代通信网(第9、10章),讲解当前通信网络的结构,各部分的相关技术和新技术演进。 本书尽量采用分析式讲解,还原知识与技术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从中学会技术分析方法;挖掘了较多的思政结合点,用技术启发思维,从技术上升到思想。 本书适合作为电子信息与通信类高校通信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张毅,重庆邮电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重庆市教学名师、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重庆市优秀教师。长期从事交换原理与通信网络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讲授“现代交换原理”“现代通信网络”“通信网络体系与协议”等课程。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重庆市教学成果奖4项。出版通信领域教材4部。段洁,重庆邮电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网络技术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讲授“现代通信网络”“通信网理论”“高级网络协议”等课程。近5年发表SCI源刊论文近10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武俊,重庆邮电大学副教授。长期从事通信网络系统和工程方向教学和科研工作,讲授“信息网络技术”“通信网课程设计”等课程。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及教学项目,获国家和省部级教学荣誉和教学成果奖项数次,参编教材2部。"

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深度应用,通信领域也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高度融入,IP网络深度融入通信网络,基于TDM的传统通信网络几乎被IP网络全面替代,现代通信网络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们都意识到以IP网络为核心的计算机网络是现代通信网络的重要基础,在通信网络课程中必须讲授IP网络的相关知识,但IP网络只是当前通信网络的实现手段,不是通信网络的全部。目前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网络融合在一起的教材很少。作者通过调研发现,少数院校还停留在介绍程控交换和七号信令等基于TDM的传统内容; 部分院校完全用IP网络替换通信网络,导致学生发问: 怎么现代通信网络课程的教材是计算机网络,它们是等同的吗?虽然明知编写教材的难度,但出于责任,几位老师还是迎难而上,通过几年努力终于完成了本书,算是对学生有个交代。 本书编写过程中的最大难点是: 内容如何取舍?通信网络变化快,陈旧的内容多,新的内容更多; 计算机网络变化也很快,既有相对不变的基础,又有适合新要求的新技术,作为教材还需考虑课时限制等客观条件。将计算机与通信网络融合在一起,二者如何取舍?如何融合? 本书的思路是: 计算机网络是当前通信网络的重要基础,但不能全盘照搬照用,只能借鉴应用、结合通信网络的实际情况创新应用,如4G、5G的网络分层,既不是OSI的7层,也不是TCP的5层,是结合通信应用实际,借鉴计算机网络分层的思想来设计适合通信的层次模型。因此,本书的融合方法是弱化技术细节和具体技术,突出双方的基础和技术思想,尽量抓住能举一反三的有代表性的内容。同时做好知识归类,把同类的知识点放在一起,把因为历史原因而分开的...

课件下载

样章下载

暂无网络资源

扫描二维码
下载APP了解更多

目录
荐语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目录

大纲+课件

源代码+测试题

第1篇通信网络基础

第1章通信基础

1.1通信中的基本概念

1.2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

1.3模拟信号数字化

1.4编码

1.5通信的传输

1.5.1基带传输与频带传输

1.5.2串行传输与并行传输

1.5.3异步传输与同步传输

1.5.4通信方式

1.6调制

1.7信道的复用

1.8信道容量与传输极限

【本章实验】

【本章小结】

【知识对接】

【扩展阅读】

【思考题】

【习题】

第2章通信网络的产生与发展

2.1通信发展大事记

2.2通信网络的产生与发展

2.2.1电话的产生

2.2.2交换机的产生

2.2.3通信网络的形成

2.2.4通信网络的组成结构

2.3网络交换技术的发展

2.3.1电路交换时代

2.3.2分组化时代

2.4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

【本章实验】

【本章小结】

【知识对接】

【扩展阅读】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网络基础

3.1网络概述

3.1.1网络分类

3.1.2网络拓扑结构

3.1.3网络编址

3.2网络性能指标

3.3信息交换方式

3.3.1电路交换方式

3.3.2报文交换方式

3.3.3分组交换方式

3.3.4交换方式对比分析

3.4通信协议

3.4.1协议概述

3.4.2协议四要件... 查看详情

"(1) 通信网络与计算机网络融为一体。以往“由电子技术构建的通信网络”已经转变到“由IT技术构建的通信网络”,融合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网络,增强教学适应性。
(2) 用5W1F法构建知识架构。采用5W1F(Who、When、Where、Why、What、Framework)方法挖掘知识之间的关系,梳理技术背后的设计思想,帮助读者形成本课程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
(3) 分析式讲解。回溯技术设计的思考过程和分析过程,从前人那里学习设计思路,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应用的效果。
(4) 知识归类,把握全局。把同类的、分散在多个地方的知识点归类到一起,梳理知识之间的关系,便于整体把握。
(5) 强化知识链接。对前后关联的知识给予适度的说明或提示,厘清前后知识之间的关系(如前因后果关系、同类关系等)。
(6) 融合基础实验。各章设计有对应的实验,帮助学生消化教学内容,为课程后续实验打下基础。
(7) 新形态教材。配套教学大纲、考试大纲、PPT课件、教学视频、习题等丰富资源。
(8) 配套78个视频。包括知识点讲解、实验演示、设计案例等资源,便于翻转课堂和自主学习。
(9) 配套48道思考题。促进深度思考、建立网络架构。
"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