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价:59.8元
印次:2-1
ISBN:9787302699552
出版日期:2025.09.01
印刷日期:2025.09.15
图书责编:王定
图书分类:教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2版,微课版)》内容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大学生适应与发展,大学生自我认识,大学生人际交往,大学生恋爱与性,大学生情绪管理,大学生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危机应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本书内容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助力大学生培养热爱生活、珍视生命、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本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配套数字资源丰富多样,涵盖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课件、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模拟试卷、拓展阅读和微课视频,为师生提供全方位教学支持。本书既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素质训练的教材,也可作为心理辅导、朋辈教育、心理咨询等领域的参考书。"
编 委 会 主 编:张金慧 袁建群 姚琼丽 副主编:王 敏 陈 斌 白 玉 钟小川 编 委:黄伟杰 王亚静 李元红 吴小芳 李章敏 张 申 刘诗娴 赵林林 张小芳 邓 丹 陈 薇 前 言 心理健康是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因素。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乎个人成长和家庭幸福,更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息息相关。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个部委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创新性地提出“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的工作思路;2024年3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系列重要部署充分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也彰显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提升国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心理健康问题呈现新的特点。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群体面临着学业、人际交往、职业规划、就业竞争等多重挑战。同时,在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认知、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也经受着新的考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其心理调适能力,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已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大学生...
第一章 幸福从心开始——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 001
第一节 认识心理健康 002
一、走进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002
二、理解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003
三、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005
四、理解和运用心理健康标准应注意的事项 006
第二节 辨别心理状态 009
一、学会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 009
二、识别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011
第三节 走进心理咨询 017
一、正确认识心理咨询 018
二、识别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023
课后习题 024
第二章 把握大学生活——大学生适应与发展 027
第一节 理解适应过程 028
一、探索适应的心理机制 029
二、完成心理断乳的关键转变 029
三、了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 030
第二节 融入大学生活 031
一、调整自我认知 032
二、适应大学新环境 032
三、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033
第三节 学会自主学习 034
一、理解学习的概念和分类 035
二、把握大学学习的特点 035
三、认识大学生学习心理的常见问题及调适 037
四、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 041
课后习题 046
第三章 探索未知自我——大学生自我认识 049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 050
一、了解自我意识的概念 051
二、理解自我意识的内容 051
三、认识自我意识的作用 053
第二节 了解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 053
一、把握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053
二、认识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因素 054
三、了解大学生常见的自我意识困扰 058
第三... 查看详情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2版,微课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贯彻落实《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行动计划》要求,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特点全面修订。本次修订主要体现以下特色。
第一,优化内容框架。本书对原有章节进行科学整合,将第一章和第十章合并,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成长需求,重点围绕适应与发展、自我认识、人际交往、恋爱与性、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生命教育、职业规划等核心主题,构建了更加系统的九章内容体系。
第二,强化课程思政。在内容编排上,本书创新性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第三,拓展教学资源。在原有数字资源基础上,新增系列微课视频,以二维码形式嵌入书中相应位置,为学生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学习资源。
第四,突出实践应用。编写团队由深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骨干教师、资深专家以及医院临床心理科医生组成,确保内容既具有理论深度,又具有实践指导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