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价:55元
印次:1-1
ISBN:9787302327981
出版日期:2014.01.01
印刷日期:2014.01.10
图书责编:梁斐
图书分类:学术专著
施淑,台湾鹿港人。曾就读于台湾大学中文系及中文研究所,师从台静农、叶嘉莹先生学习中国文学。后赴加拿大留学,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系博士班研究。现为台湾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是台湾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在两岸文学研究界享有很高声誉。
自叙 自从走进文学天地,我就遭遇到一个分裂的世界。开始的时候,似懂非懂地读着的诗词小说,是一个远离光复后台湾惨淡匮乏的小镇生活的奇妙所在。1960年代到台北念大学,现代主义文艺的热潮首先使我没头没脑地沉浸在艰涩的理论和翻译作品间,觉得那就是生命的真象,人类命运的终极思考。它拒斥并独立于党国教育的愚眛黑暗,烦嚣的、精神贫困的小市民社会,以及这之上的白色恐怖。 就在同一个时候,我发现了隐没在白色恐怖里的战后台湾思想的后街——台北牯岭街旧书摊。从旧书摊幸存的、零星的“五四”以后,特别是三四十年代的大陆作品,我战悸地看到了文学史的禁区,一个左翼作家群活动着的艺术和思想的彼岸。在那里,有我未曾想象到的人间的苦难,呼吸灼人的生命气息,以及理想主义的召唤。 这禁忌的召唤,连同现代主义宣示的荒谬虚无、“没有理由的反叛”等等信条,于是在那政治肃杀的时日里,在我不知道国共内战的历史意义,更不知有世界性的冷战思维结构的情况下,在我的理解中,文学于是除了是艺术形式的创新实验,还成了从权威、从社会现状裂解出去的异议的、前卫的、甚至是危险的存在,一个穿越生活的此岸和彼岸,满布着新生和毁灭的场域。这信念支持我朝向时代的异端,朝向彼岸思想的深处走去。 在孤独彷徨的摸索过程中,能够缓解我内心的恐惧,帮助我对文学史禁区继续保持探求欲望的是课堂上,像奇迹一样出现的,渡海来台师长们的一些言谈和讯息。其中,最使我感激和无法忘怀的首先是系主任许世瑛老师。 许世瑛老师是鲁迅的挚友许寿裳先生的长公子,因为这缘故,透过传闻,我们约略知道光复后来台筹组台湾省编译馆,为台湾复归中国文化付出巨大心力的许寿裳先生...
艰难的历程
——我所知道的施淑教授吕正惠
自叙
理想主义者的剪影
——青年胡风001
论端木蕻良的小说040
历史与现实
——论路翎及其小说074
文协分裂与一九三○年代初台湾文艺思想的分化107
日据时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126
书斋、城市与乡村
——日据时代的左翼文学运动及小说中的左翼知识分子141
感觉世界
——一九三○年代台湾另类小说166
首与体
——日据时代台湾小说中颓废意识的起源179
想象乡土·想象族群
——日据时代台湾乡土观念问题193
台湾话文论战与中华文化意识
——郭秋生、黄石辉论述202
赖和小说的思想性质2180两岸——现当代文学论集台湾的忧郁
——论陈映真早期小说及其艺术225
论施叔青早期小说的禁锢与颠覆意识237
盐屋
——李昂《混声合唱》序248
复现的文学星图
——读欧坦生新出土的小说258
“大东亚文学共荣圈”
——《华文大阪每日》与日本在华占领区的文学统制(上)266
文艺复兴与文学进路
——《华文大阪每日》与日本在华占领区的文学统制(下)293
“大东亚文学”在“满洲国”314
一本很有份量的现代文学论集350严家炎
走过颓废的革命年代355徐秀慧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