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重写:日本古典中的白居易形象

作者:隽雪艳

丛书名:东亚·思文丛书

定价:20元

印次:1-1

ISBN:9787302186854

出版日期:2010.06.01

印刷日期:2010.05.28

图书责编:梁斐

图书分类:零售

电子书
在线购买
分享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序言
资源下载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既深且广,远远超过李白、杜甫、王维等人。其影响不仅限于日本文学,我们在日本宗教思想史、民俗文化史上也能够看到白居易文学的痕迹。并且,在不同的日本历史阶段,白居易被诠释为不同的形象:或为优雅、潇洒、感情丰富细腻、洋溢着王朝风流气息的诗人;或为一个智慧的隐者;或为文殊菩萨的化身。 本书将阐述这是为什么、以及日本人是怎样吸收白居易的,也深刻地揭示了日本人对中国文化的重写。

在东亚汉字文化圈内,中国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及其作品作为中华文化的典范对日本文化多元性的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十世纪时代,日本著名的学者庆兹保胤在他的《池亭記》 (982年)中曾经这样描述过自己的生活情趣。他说: “饭餐之后,入东阁,开书卷,逢古贤。夫汉文帝为异代之主,以好俭约、安人民也;白乐天为异代之师,以长诗句、归佛法也;晋朝七贤为异代之友,以身在朝、志在隐也。余遇贤主、贤师、贤友,一日有三遇,一生有三乐。”这是日本平安时代贵族知识分子把中华文明作为生存典范而进行自身修养的经典性表述,而其中又以白居易的人格风范与诗文作品在日本古代文化史中具有最为持久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作为东亚地区灿烂文化形成的内在的理路脉络的一个层面,“白居易文学”作为一个丰厚的“文化文本”,它与日本文化(包括文学)的诸种复杂生动的内在关联,留给后世的“文学研究”乃至“文化研究”许多重大的亟需研究者思索探讨的课题①. ① 本文所设定的“古代”,是中国学界普遍的认知范畴,即以中日两国社会进程中的“近代”为分界。由此而定,则本文提及的“古代”,包括了日本史上一般设定的“古代”、“中世”和“近世”三个时期。隽雪艳博士长期致力于日本古代文学研究,日前有机会拜读了她的大著《文化的重写: 日本古典中的白居易形象》,深受教益,并由此而引发了自己一些长期萦绕心头的思考。 我国学者关注白居易文学在东亚文化圈中的历史地位并进而考量它与日本古代文学相互关联的运行机制,大约开始于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期与80年代。如果与这一文化事实发生与存在的实际年代相比较,我国学界在研究的“注意力”表达的时间上实在不成比例...

目录
荐语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序 001

前 言 009

第一章 文化的重写:日本古典中的白居易形象 001

第一节 贵族文人的榜样--风流才子白居易 001

第二节 乱世人生的楷模--隐士白居易 012

 第三节 道的悟者--文殊菩萨的化身白居易 024第二章 句题和歌与白居易 036

第一节 句题和歌: 翻译·改写·创作 036

第二节 从多元系统理论的视角看句题和歌 045

第三节 《文集百首》句题与白居易的“闲适诗” 057第三章 日本中世的文艺理论与白居易(一) 066

第一节 “数奇”的价值 066

第二节 日本平安时代的“狂言绮语观” 069

第三节 日本中世的“狂言绮语观” 070第四章 日本中世的文艺理论与白居易(二) 074

第一节 藤原定家的歌论与白居易 074

第二节  "心を澄ます”的意义 076

第三节 “白氏文集之第一、第二帙”所指卷第 080

第四节 定家的歌论与《文集百首》 082第五章 日本思想散论 084

第一节 《三教指归》的儒教和道教 084

第二节 论《草堂记》、《池亭记》、《方丈记》的思想特征 091

第三节 道元思想的现实性 100

第四节 吉田兼好生命美学的构造--以《徒然草》

为中心 105

第五节 日本人的美意识与无常思想 114

第六节 日本人的自然观 124

第六章 翻译研究心得 131

第一节 关于译文“本土化”问题之思考 131

第二节 从翻译的视角看“汉字文化圈”的文化传播 135

第三节 鉴赏标准的多样化与诗歌翻译策略的选择 145

附录一 关于日本现存《白氏文集》旧钞本 157

附录二...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