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翻译与文化建构——以中日比较文学研究为视角

作者:王志松

丛书名:东亚·思文丛书

定价:29元

印次:1-1

ISBN:9787302264569

出版日期:2011.09.01

印刷日期:2011.09.16

图书责编:梁斐

图书分类:学术专著

电子书
在线购买
分享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序言
资源下载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本书以若干个案为例,将汉译日本近现代文学和日本近现代文学的形成问题置于东亚文化场域之中进行讨论。既关注中国的主体文化对翻译行为的操控性,也注重汉译日本近现代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并剖析了日本近现代文学形成过程中汉文学要素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突破比较文学研究中单向度的影响研究模式。

1962年生,1996年获日本广岛大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日文系教授;研究领域是日本文学和中日比较文学,在日本《国文学》和中国《外国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比较文学》和《国外文学》等学术刊物上已经发表论文60余篇;获“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大森优秀论文二等奖”;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日本私小说研究》(教育部,已结项)、《日本战后雅俗文学流变》(国家社科基金)和《日本现代文论研究》(子项目主持人,已完成)等。

“东亚·思文丛书”缘起00“东亚·思文丛书”缘起 本丛书拟选择国内外当代学者有关“东亚”的思想、历史、文化的研究著作,陆续刊行。“思文”者,既含思想文化之意,也含思考“文”之意。我们重新启用“文”这一称谓,自然是不想以某一学科为限界,而是期盼有新作可以反思近代学科制度、突破百年来形成的窠臼。 我们深知,“东亚”也是近代的产物,它首先来自他者的命名,反映了西方从“中心”远眺“边缘”的想象。在十九世纪兴起的全球化过程中,西洋文明和资本主义挟坚船利炮骎骎君临,我们被抛进一个被称为“现代”的秩序。在现代性的光晕下,我们接受了某种线性进化论式的时间/历史想象,也接受了“东亚”的空间概念。在这一线性上升阶段中,“东亚”被定位为幼年时代,被视为某种童蒙的隐喻。同时,眩目于“西方”这一新的普遍性,我们也开始想象、构筑“我们”的“西方”。就像一块硬币的两面,这其实也是我们构筑“东亚”的开始--对他者的认识与自我的建构往往是同一回事。而重审这一空间概念以及其间喧嚣的话语,叩问其中所蕴含的制度性和权力性,是本丛书的关心所在。 当然,何谓“东亚”,也不是这篇短短的“缘起”所能回答的。以今日的视点观之,一个封闭的、自在自明的“东亚”是不存在的,它只是某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性的历史命名。因此,我们无意去构筑某种本质性的“东亚”。本丛书意在从学术的角度展示“东亚”的复杂性。“东亚”是我们思考的场所,也是我们反思的对象。相对于近代以来建立的各种意识形态框架,重新审视现代性,以建立一种开放、多元、包容的和伦理的“文”,是我们的拳拳期盼。 丛书以专家匿名评审方式选择书稿,并聘请若干专家参与审稿工作。 本丛...

目录
荐语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小说”: 词语翻译与现代概念的形成(代序) 1

政治小说翻译与国民国家建构

近代报刊与日本政治小说的传播

  --以《清议报》、《新民丛报》为考察对象 35

文体的选择与创造

  --论梁启超的小说翻译文体对晚清翻译界

的影响 45

析《十五小豪杰》的“豪杰译”

  --兼论章回白话小说体与晚清翻译小说的

连载问题 54

李伯元和《前本经国美谈新戏》 63

被翻译的现代主义

文体与思想: 新感觉文学在中国二三十

  年代的翻译与接受 75

翻译与创作: 刘呐鸥的新感觉小说 93

川端康成与八十年代中国现代派文学 108

翻译的文化越境

翻译、解读与文化的越境

  --析“林译”村上文学 127

90年代出版业市场化和情色描写

  --与日本翻译文学的关系 139

透视司马辽太郎《项羽与刘邦》的大众阅读

  --基于网络书评的一个考察 158

日本现代文学与东亚文化场域

从“帝国文学”到“地方文学”

  --论夏目漱石文学观的形成 177

“幻象”的生成

  --夏目漱石的初期作品与汉文学 190

“直译文体”的汉语要素与书写的自觉

  --论横光利一的新感觉文体 201

论文初出一览表 225

后记 227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