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价:59元
印次:2-2
ISBN:9787302358992
出版日期:2014.07.01
印刷日期:2017.06.02
图书责编:王一玲
图书分类:教材
本书由三大部分组成,包括控制论的基本概念篇、控制论的基本方法篇和控制论的应用分支篇。基本概念篇由绪论和基本概念2章组成; 基本方法篇由经典控制理论与方法、非线性系统控制方法、现代控制理论与方法、人工智能方法与技术、智能控制方法5章组成; 应用分支篇由工程控制、生物控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及农业控制以及机器人与智能系统4章组成。在内容上侧重于控制论中概念、思想、知识、方法的介绍,而不拘泥于理论上过多的严格论证,同时注意从“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角度结合当前网络化的特点进行选材。 本书可以作为工、农、林、商、医、经济、管理、生物医学及军工等学科非自动化类专业的高年级学生或研究生教材,同时可以作为国家公务员、行政干部、企业及事业单位管理者普及控制论思想和推广应用的入门书籍,也可供广大控制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万百五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自动化学会荣誉理事。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大规模和复杂系统技术委员会委员。1949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电信组;1951年研究生毕业于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长期从事大系统理论与应用,以及大工业过程智能稳态优化、智能控制和工业大系统产品质量控制的研究。专著有《大工业过程计算机在线稳态优化控制》、《工业大系统优化与产品质量控制》,编译和合编译教材有《自动调整理论基础》、《动力系统远动学》、《随机系统理论》、《自动化(专业)概论》等书以及国内外发表论文400余篇。韩崇昭 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1968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1981年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自动控制专业研究生毕业。主要研究领域是随机控制与自适应控制、工业过程控制与优化、多传感信息融合,以及决策理论与决策支持系统等。在国内外重要期刊或会议发表论文300多篇,出版著作8本,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8项、优秀教材奖1项。近年来在信息融合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2001年以来,获国家973项目三个课题的资助。蔡远利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自动化学会系统仿真专业委会副主任,陕西省自动化学会智能控制与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客座研究员,台湾元智大学客座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UCR)访问教授,新加坡科技集团等咨询专家。1990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飞行器制导与控制、系统仿真、飞行动力学、现代控制理论及应用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基金、国防预研、大型企业合作项目等3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参编、翻译教材3部。
序 自动化学科有着光荣的历史和重要的地位,20世纪50年代我国政府就十分重视自动化学科的发展和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五十多年来,自动化科学技术在众多领域发挥了重大作用,如航空、航天等,“两弹一星”的伟大工程就包含了许多自动化科学技术的成果。自动化科学技术也改变了我国工业整体的面貌,不论是石油化工、电力、钢铁,还是轻工、建材、医药等领域都要用到自动化手段,在国防工业中自动化的作用更是巨大的。现在,世界上有很多非常活跃的领域都离不开自动化技术,比如机器人、月球车等。另外,自动化学科对一些交叉学科的发展同样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网络控制、量子控制、流媒体控制、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等学科就是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影响下得到不断的发展。在整个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中国要完成工业化的任务还很重,或者说我们正处在后工业化的阶段。因此,国家提出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科学发展观,这对自动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 机遇难得,人才更难得。要发展自动化学科,人才是基础、是关键。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或者说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作为高等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始终要把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具体对自动化系或自动化学院的领导和教师来说,要时刻想着为国家关键行业和战线培养和输送优秀的自动化技术人才。 影响人才培养的因素很多,涉及教学改革的方方面面,包括如何拓宽专业口径、优化教学计划、增强教学柔性、强化通识教育、提高知识起点、降低专业重心、加强基础知识、强调专业实践等,其中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编写有利于促进...
第1章绪论
1.1控制论的发展简史
1.1.1中国古代自动装置与反馈思想
1.1.2控制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
1.1.3控制论的创立和发展
1.2维纳的《控制论》
1.2.1《控制论》名著简介
1.2.2“三论”与控制科学
1.3控制论的哲学思考
1.4控制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
1.5本书结构
1.6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第2章基本概念
2.1控制论系统
2.2控制与调节
2.3进化与适应
2.4反馈原理
2.5系统模型与信号流图
2.6信息与通信
2.7估计与识别
2.8决策与对策
2.9智能与学习
2.10仿真与重构
2.11稳定性与收敛性
2.12最优性与鲁棒性
2.13自繁殖与自组织
2.14必需变异度律
2.15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基本方法篇
第3章经典控制理论与方法
3.1自动控制系统的类型和组成
3.1.1恒值自动调节系统
3.1.2程序自动控制系统
3.1.3随动系统(伺服系统)
3.1.4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3.1.5模拟控制(调节)器控制和计算机控制
3.2反馈控制方法与扰动补偿方法
3.3系统模型与时域分析法
3.3.1控制系统的稳定性、稳态误差和动态品质
3.3.2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规律
3.3.3建立控制元件和系统的数学模型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