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问题驱动的教学反思
下载更多课件、素材包资源,请关注清华社官方微信公众号qhdxcbs

作者:刘晓婷

丛书名:清华汇智文库

定价:59元

印次:1-1

ISBN:9787302471851

出版日期:2017.06.01

印刷日期:2017.06.15

图书责编:杜星

图书分类:教材

电子书
在线购买
分享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序言
资源下载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对于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一线教师和研究者已经达成共识。但教师在做教学反思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困惑。基于文献研究和实践探索,本书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提出了带领小学数学教师做教学反思并撰写教学反思的两种“草根”做法。一是对教学片段或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小故事进行提炼,转成教学案例,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诠释的“案例式教学反思”。二是开展“三课两反思”的课例研究,多角度、有逻辑地审视教学改进过程的课例式教学反思。 书中不仅给出了丰富而生动的教学反思案例,还选取了三位不同发展阶段的一线教师与教学反思的故事阐释她们的发展之路,指出做深度教学反思的条件和要求。

教师的反思不是单靠讲、看就能学会,就像“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还需要教师亲自去做、去写。“反思不是一种能够被简单地包装起来供教师运用的技术,而是一种面对问题和反映问题的主人翁方式”(杜威语)。做教学反思需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适应‘烦恼’——适应经常‘不懂’的状态,对不确定性有很大的包容心”,需要全身心的投入,投入时间、投入智慧、投入感情,需要我们身体力行。

前言 还记得2010年开始正式担任教师培训项目的指导教师时,发现项目负责人每次安排的培训成果之一有一个“教学反思”,当时我对于教学反思知之甚少,看着教师们交上来的反思成果也很困惑。后来反复听我院刘加霞教授的“反思”讲座,并阅读了大量的文献,特别是杜威的How We Thinking 中译本也叫《天才儿童的思维训练》,京华出版社,2011.。这些学习使我对教学反思产生兴趣,甚至着迷,并开始在“反省性思维”的引导下自己尝试进行教学反思,并撰写成了小文章。近10年来,我自己执笔撰写及指导学员撰写且公开发表的教学反思近20篇,多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指导学员撰写未发表但已经在各种教学研究论文中获奖的也有几十篇了。 通过做教学反思,撰写主题案例式教学反思、课例式教学反思,我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路径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我获得一线学校、教师的认可,成长为一名能够胜任教师培训工作的青年教师培训者。2015年4月初,在一次培训活动中,偶遇到S区的N教师,她三年前参加了我所承担的一个培训项目,在教学实践阶段得到了我对其教学和教学反思的细致指导。此次见面,N教师感言:“刘老师,那次培训活动您不仅仅是详细教我写了一篇反思,您是教我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在您的指导下,我在教学后常常进行思考,已经写了多篇类似的反思了,全部都已经获奖。再有培训活动一定要让我参加……”站在我面前的N教师充满了自信,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喜悦。想当初,她可是上课甚至有些发怵,还时不时会质疑自己是不是适合当教师,前后3年的时间,真是判若两人!本培训班的另一位学员D教师,现在已...

暂无课件

样章下载

暂无网络资源

扫描二维码
下载APP了解更多

目录
荐语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第一章真问题、证据与行为改进是教学反思的关键

一、一线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主要问题

二、教学反思的实质与作用

三、真问题驱动的深度教学反思

第二章案例式教学反思

一、深刻理解教学内容的本质

二、理解儿童的数学学习

三、明晰教学法的实质

四、着眼数学教育的长远价值

第三章课例式教学反思

一、课例式反思1:让复习课充满“生长力”

——“万以内数的认识复习课”研磨思考

二、课例式教学反思2:将点段模型“植”入人心

——“植树问题”课例反思

三、课例式教学反思3:明晰实践活动目的,设计有效教学活动

——树叶的面积教学研磨与思考

四、课例式反思4:在把握基本思想中设计学习活动

——“分数基本性质”的研磨与思考

五、课例式教学反思5:感悟丰富内涵,拓展意义理解

——“分数初步认识(拓展)”尝试与思考

第四章在深度教学反思中实现专业成长

一、在深度教学反思中爱上数学教学,增强职业认同感

——N教师专业成长故事

二、在深度教学反思中把握学科本质,增强专业自信

——J教师反思成长案例

三、在深度教学反思中真正了解学生,形成专业信念

——D教师反思成长小故事

后记 查看详情

教师的反思不是单靠讲、看就能学会,就像“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还需要教师亲自去做、去写。“反思不是一种能够被简单地包装起来供教师运用的技术,而是一种面对问题和反映问题的主人翁方式”(杜威语)。做教学反思需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适应‘烦恼’——适应经常‘不懂’的状态,对不确定性有很大的包容心”,需要全身心的投入,投入时间、投入智慧、投入感情,需要我们身体力行。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