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中心 >图书详情

西方女性文学新发展研究

追踪名家新作,新人新观点,把握西方女性主义研究前沿

作者:黄芙蓉、张瑾
丛书名:新时代外国语言文学新发展研究丛书
定价:118
印次:1-1
ISBN:9787302643524
出版日期:2024.09.01
印刷日期:2024.09.23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可以算得上风起云涌,波伏娃,巴特勒等女性主义理论家唤起了人们对于两性关系,女性地位的哲学思考,而文学批评家吉尔伯特和古芭的《阁楼上的疯女人》打开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窗子,为后来的女性主义批评拓展了新的视角。女性开始思考自己的身份建构,反思母女关系,身体欲望等被压抑的视角。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女性主义文学无论是理论还是文学作品都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生态女性主义,女性与空间,女性主义与伦理,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more >

前 言 19世纪下半叶至 20世纪初,欧美等国的女性围绕教育、政治代表 性、工作条件、健康、性( sex)、母性( maternity/motherhood)和法 律权利等问题积极开展运动,形成了第一波女性主义( the first wave of feminism)。1949年,西蒙娜 ?德 ?波伏娃( Simone de Beauvoir)出版 的《第二性》(The Second Sex)开启了女性主义的一个新时代,其核心 观点是男女两性划分并非基于生物学意义上的身体差异,而是由社会建 构而成,这一观点打破了延续千年的对性属( sexuality)的认知。 20世 纪 60— 70年代的第二波女性主义( the second wave of feminism)针 对两性权力关系进行了理论构建并形成了运动浪潮。朱迪斯 ?巴特勒(Judith Butler)等女性主义理论家唤起了人们对两性关系及女性地位的哲学思考。第三波女性主义(the third wave of feminism)则是指 20世纪 80年代末开始的运动,体现了女性主义理论发展进程中不同派系的分化和代际差异。经过第二波女性主义者的斗争,第三波女性主义者在获得了前一代斗争赢得的权利之后,试图与之进行切割,其批判对象不仅包括父权制(patriarchy),还包括第二波女性主义者。 进入 21世纪,我们迎来了第四波女性主义( the fourth wave of feminism)、后女性主义( postfeminism)等名目繁多的女性主义流派。第四波女性主义出现在英国,它沿用了“波”(浪潮)(wave)的概念,强调运动的强度,关注行动与实践。荡妇游行( Slutwalk)等依托互联网传播的女性主义实践彰显了女性的身体控制权。但我们应该批判性地看待这些比较激进的女性主义运动,警惕其可能带来的极端与负面影响。后女性主义与流行文化( popular culture)相关,在线媒体的兴起为女性提供更多的表达渠道,带来对女性诉求的重新定义。后女性主义融入当代社会中网络和民粹主义( populism)对女性主义的影响,与第四波女性主义在内涵上有一定的重合。这一波女性主义呈现出多元化( diversity)的倾向,女性主义文学或微博( MicroBlog)、脸书(Facebook)、推特( Twitter)等在线媒介作为女性自我表达和主体(subject)确立的方式,体现出文类边界的拓展。 西方女性主义也经历了曲折。 20世纪 90年代第三波女性主义兴起之时,社会上出现了反女性主义( anti-feminism)浪潮。其间,美国民粹主义势力抬头,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社会上也出现了身体被客体化(objectification)的回潮。大量学者或认为女性已经获得平等地位,或书写女性主义运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21世纪,随着网络电子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 anonymity)在拓展女性表达自己渠道的同时,也使得女性的身体更多地成为被凝视( gaze)的对象,让她们遭受了大量的攻击,这体现了女性主义运动与反女性主义潮流的交锋。 每一代女性主义思潮都呈现出与时代相适应的特征,体现了女性主 义者差异化的诉求。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无论是女性主义文学理论,还 是女性主义文学作品,都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女性主义在中国也已 经是学者们耳熟能详的理论,甚至对初入学术门槛的研究生们来说,父 权、专制、女性主义等也都是耳熟能详的术语。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显学, 其影响力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已有成果进行梳理、 总结和评价。此外,如果不单纯地将其看作一种文学理论,而是将其看 作一种批评方法,那么就更有必要总结 21世纪以来女性主义的新发展 及其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应用。本书将梳理女性主义理论、女性主义文学 理论和文学作品的发展脉络,着重讨论 2010年至今的发展动向,以期 为文学研究者勾勒出一幅女性主义文学的图景。 20世纪,受女性主义理论发展的影响,桑德拉 ?M.吉尔伯特(Sandra M. Gilbert)和苏珊 ?古芭( Susan Gubar)的《阁楼上的疯女人:女性作家与 19世纪文学想象》(The Madwoman in the Attic: The Woman Writer and the Nineteenth-Century Literary Imagination,1979)、伊莱恩 ?肖瓦尔特(Elaine Showalter)的《她们自己的文学:英国女小说家——从勃朗特到莱辛》(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 British Women Novelists from Bront? to Lessing,1977)、凯特 ?米利特( Kate Millett)的《性政治》(Sexual Politics,1970)、杰梅茵 ?格里尔( Germaine Greer)的《女太监》(The Female Eunuch,1970)等著作的出版,体现了女性主义学者在文学领域开拓并建立女性主义文学传统的努力。女性主义和女性文学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1世纪以来,女性主义呈现了新的发展态势,体现了更加多元化的特征。朱迪斯 ?巴特勒、佳亚特里 ? C.斯皮瓦克(Gayatri C. Spivak)、伊丽莎白 ?格罗兹( Elizabeth Grosz)等经典女性主义理论家依然笔耕不辍。女性主义和生态主义( ecologism)、人类世( Anthropocene)、后殖民主义( postcolonialism)、精神分析( psychoanalysis)、伦理学(ethics)、后现代主义( postmodernism)、哲学的面向对象本体论(object-oriented ontology,OOO)等理论相结合,呈现出跨学科的特征。女性主义理论与其他领域的融合为女性主义文学带来更为丰富的解读方向。西方女性主义在解构性属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关注阶级( class)、族裔( ethnicity)、民族( nationality)、生态(ecology)等诸多影响女性身份( identity)的因素。人类世女性主义(Anthropocene feminism)、女性主义现象学( feminist phenomenology)等领域的理论发展也为女性主义文学解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新的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给人的主体性( subjectivity)带来冲击。唐娜 ?哈拉维( Donna Haraway)的赛博格女性主义( cyborg feminism)让人重新思考两性身体在生物学上的差异,以及生物技术对人的主体性做出的改变。女性主义关键术语从性属和性( gender)、立场、社会地位、特权、压迫和抵抗拓展为酷儿政治( queer politics)、交叉性、跨学科融合等。在女性主义理论关于性与性别里欲望与色情的定义与表达中,性别认同( gender identity)、异性恋( heterosexuality)特权、跨性别恐惧症( transphobia)和同性恋恐惧症( homophobia)的文化建构本质是十分重要的研究内容。 女性主义文学的历史重建不仅涉及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女性主义文学,还拓展到离散、后殖民与跨国的视角;女性形象的文化艺术再现还包括女性文学的表演性( performativity)。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者试图以哲学中对感官的关注为感性( sensuality)正名,改变男性理论家主导的文学解读与评价标准,进而提升女性主义文学在文学经典中的地位。这也是哲学认识( epistemology)本身的变化,更强调感性、感官与情绪的表达。在认识论打破理性( reason)和感性的二元对立、提升感性地位的同时,学者们切割女性与情绪化的固有联系,从人的情感角度考察女性与感性的关系,为女性主义文学正名。 女性主义身体哲学关注的问题包括母性中的身体、种族化和性别化的身体、残疾的身体、衰老的身体等,这一类问题还融入了医药话语建构中对此类身体的控制。针对女性的暴力研究不仅包括针对女性个体的暴力,还包括战争、殖民等极端情况下女性身体承受的暴力。 女性主义者借鉴现象学( phenomenology)的理论和概念,拓展女性主义的研究领域,讨论女性的身体感知( perception)、身体欲望、生活体验和日常生活的意义。学者们以水为意象来隐喻女性的身体,关注地球上的生态变化,并与人类世概念相结合,提出人类世女性主义,关注人类与非人类( nonhuman)的关系,在对二元结构的颠覆中汲取力量。 女性主义伦理学( feminist ethics)的发展激发了女性主义伦理关怀(care),包括对女性身体脆弱性( corporeal vulnerability)的关注,以探讨女性身体脆弱性的伦理内涵。女性生命书写( life writing)理论在 21世纪得到延续和拓展,生命书写的研究范围拓展到了西方文学的各个历史时期,以及女性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超越传统的方式书写女性生命历史,探索生命书写中的伦理反思维度。 生态女性主义( ecofeminism)文学批评借助当下的哲学和其他文学批评理论,通过跨学科融合来研究女性与自然,定义二者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对传统性别二元论( dualism)的颠覆。生态女性主义学者还在全球化( globalization)视角下研究女性与自然的关系,关注生态正义( eco-justice)。此外,受万物皆平的本体论( ontology)哲学思想的影响,学者们将关注点转向批判性动物研究,探索经典作品中男性话语构建的过程,以及主体性呈现方式的变化。 随着第三世界民族国家的崛起,第三世界女性主义( Third World feminism)和第三世界后殖民女性主义( Third World postcolonial feminism)开始探索具有民族特质的女性主义发展路径。在全球化浪潮和跨国女性主义( transnational feminism)语境下,第三世界女性的诉求也成为不容忽视的力量。一方面,帝国主义( imperialism)的控制可能在女性主义的遮掩下对第三世界国家文化造成影响;另一方面,文化相对主义( cultural relativism)也让第三世界的女性想要在不撼动其文化根基的前提下,改善她们的地位。 少数族裔女性遭受族裔和性别的双重压迫。族裔女性主义文学(ethnic feminist literature)探索种族( race)与性别相互交织、相互作 用的机制,美国非裔、亚裔、奇卡诺( Chicano)女性作家,英国族裔 女性作家,以及土著女性作家书写处于边缘地位的族裔女性的经历,为 这一群体发声,同时又试图打破传统中产阶级白人女性主义的主导地位, 颠覆白人霸权主义,更加深入、全面地书写女性历史。也有文学批评从 医学与伦理的视角解读族裔女性主义文学,赋予族裔女性主义文学新的 活力。 从大量的文学批评著作中可见,新时代女性主义文学研究更倾向于 多元、综合的批评视角,其中具有关键影响力的是阶级、族裔、性别、 后殖民等意识形态因素,也有在技术主导人类生活的当下对人主体性的 再思考,以及随着生态领域中人类世概念的提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进一 步反思。 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继续挖掘历史上被湮没的女性文本,重建女性主 义文学传统,也包括对经典作家及其作品的女性主义解读。在对亨利 ?詹 姆斯( Henry James)这类男性经典作家的研究中,女性主义学者们通过对其个人通信的分析重新建立作家个人的交往关系,从中推断出作家对女性的态度及对后世作家的影响,从而拓展对其作品的解读维度。女性主义学者们还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来解读中世纪女性文学,从而更好地呈现女性生活及写作。此外,女性主义学者们对西方文学传统中但丁( Dante)、乔治 ?戈登 ?拜伦( George Gordon Byron)等男性作家所代表的经典文学在女性作家中的传承也给予了关注,挖掘其“精英”文化的继承,从而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考量女性作家构建文学传统的努力。 女性主义文学类别的拓展体现了女性作家建立女性主义文学传统的 努力。当下的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关注相对程式化的浪漫主义都市小说、 都市小妞文学( chick lit)、大学女性小说,分析其呈现的女性生活及其 对女性自我认知的影响。女性主义流行文学一方面反映了女性的精神生活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与受教育范围发生变化后女性情感得到的反映与迎合。这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资本和市场。女性成为阅读市场的主力之后,其需求也得到了更广泛的满足。这类小说不仅反映了高雅精英文化与流行文化的界限更加模糊,也体现了文学标准的多元化。女性因为阅读浪漫小说( romance)而创造了个人的精神世界,独立于琐碎的日常生活,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男权话语对女性的控制。因此,女性主义批评学者们对此也要有清醒的认知。女性小说以女性为目标群体,但其中传递的意识形态未必是女性主义的,也未必会蕴含女性的反抗精神。 此外,哥特文学( Gothic literature)、奇幻小说( fantasy)、科幻小说(science fiction)等边缘化的文类被女性作家赋予变革的力量。文学总是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反映社会思潮与人的情感和情绪。当下的科技进步引发对人主体性的再思考,这与科幻小说等相互印证,又相互促进。尽管哥特文学传统也存在庸俗化的倾向,但是女性主义作家仍然将其看作一种具有颠覆性力量的形式。众多主流女性作家,如托尼 ?莫里森( Toni Morrison)、安吉拉 ?卡特( Angela Carter)、玛格丽特 ?阿特伍德( Margaret Atwood)等,都在其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品中采用哥特元素,使其作品呈现或诡异,或奇幻,或鬼影重重的想象世界。 新媒介和新技术的发展激发了学者们对科幻作品的更多关注,其中赛博格女性主义影响下对人主体性的重新思考也将科幻小说带入主流文学批评的视野,其解读体现了生物技术的发展、人类世的生态意识,以及技术加强后的身体所带来的对世界的理解和再现的变化。当代文学研究甚至超越了文学研究本身,融合了技术、网络、电子时代的因素,这种跨越会让人哀叹正典的衰落。但是,当代社会中的人们在面对技术带来的飞速改变时,那种恐惧与茫然恰恰需要文学作品来呈现,而且对这种情绪的阐释和研究正是文学批评的意义所在。 当下的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包括特定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下对女性形象的研究,以期构建更完整的女性主义文学传统。也有研究关注到女性作家书写的文体风格,从而揭示在以男性为主导的严苛环境中,女性表达并建构自己身份的形式。这类研究不仅探讨了女性如何被客体化,也构建了女性在边缘生存状态中借助各种文类形式表达自我的努力。女性主义者还关注了具有治愈和灵性( spirituality)作用的另类宗教,以及新灵性运动( new spiritual movement)等边缘化的宗教活动,这其中也包括灵媒( psychic)等传统学者避而不谈的领域。其出发点是反抗种族主义( racism)、异性恋父系宗教及欧洲中心主义( Eurocentrism)医疗等。我们在了解女性主义的这类倾向时,须采用批判性的视角去理解其底层逻辑。 哲学认识论中的本体论转向将物( thing)背后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带入文本的解读之中。物叙事( thing narrative)视角下的性别解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女性的生活、父权制的作用机制及女性的反抗方式。女性反抗父权制,试图以“世界是平的”来表达物的平等性。物转向带来多样化的表达手段,如在研究女性主义文学时,缝纫也被视作一种女性的自我表达。从认识论的哲学视角重新建立女性哲学,在文学作品的解读中,一度被视为琐碎与平庸的日常生活也获得了新的价值,从而使女性活动的价值得到承认。这一女性主义认识论( feminist epistemology)的重新建立,使女性主义文学中女性的日常活动被赋予延续人类生命的意义。 如今,女性主义已经成为一个涵盖性范畴,讨论女性主义文学需要考虑的因素错综复杂,包括来自文化差异、社会分工和权力关系中女性的不同体验。在这些因素中,父权、性或生殖被认为是压迫女性的关键机制,而种族主义、生产系统、民族主义( nationalism)、异性恋、健全主义( ableism)等的影响力可能被忽视。然而,这些因素以不同的方式塑造了女性的生活,并使两性的关系复杂化。定义和认识性别需要厘清诸多概念,女性主义认识论定义了性别的关键因素,包括性属和生殖性差异、具身性( embodiment)、男性、女性、双性人(bisexual)、其他人群的社会构成等。 女性主义本身就是一个多元的、内部充满了各种流派与诉求的理论领域。随着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作为一种视角,它改变了其他学科的面貌,同时也吸收融合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使“女性主义”一词成为具有广泛涵盖性的术语。因此,在写作过程中,构建女性主义文学整体框架需要大量阅读文献,且因其驳杂,笔者在取舍时,深感力有不逮。 本书没有专门的章节论述女性主义叙事学( feminist narratology),这是因为对女性主义叙事学的界定比较难,女性主义文学是否有其独特的叙事方式也是学界一直在争论的问题。女性主义批评与叙事形式研究的结合可追溯到 20世纪 80年代,美国学者苏珊 ? S.兰瑟( Susan S. Lanser)在 1986年发表的论文《建构女性主义叙事学》(“Toward a Feminist Narratology”)中首次提出了“女性主义叙事学”这一概念。此后,学者们开始关注叙事与女性主义性政治( sexual politics)之间的关联,叙事学的发展自然也会推动女性主义叙事研究的更新。在本书中,叙事方面的研究体现在对杰弗雷 ? 乔叟(Geoffrey Chaucer)作品中会说话的鸟的分析,其中融合了女性主义、生态文学及叙事研究。关于母亲愉悦( jouissance)的研究可以作为潜叙事的例子,但这其实不能完全归类为女性叙事的案例,而是可以算作精神分析视角下对女性 /母性的研究。由此可见,女性叙事研究涉及的交叉概念比较多,这给章节的划分带来一定的困难。 写作本书颇费时日,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感谢上海外国语大学虞建华教授、北京大学高峰枫教授、哈尔滨师范大学王晓丹教授在写作过程中给予的点拨和指导;这期间审读专家们给出了高屋建瓴的建议,提升了本书的学术高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单予辉、田伟伟、李杰、黄岳晨、李泽龙、戴肖肖、鑫鑫、赵方愉在资料查找、整理、总结等方面提供了大力的帮助。也特别感谢丛书总主编的指导和支持及清华大学出版社外语分社郝建华社长的不断激励,让我们能够有前进的动力和信心。本书几易其稿,我们互相鼓励、互相支持,最终完成了书稿。我们希望读者能够凭借此书了解新时代女性主义文学发展中的一些新领域,如果读者感到本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那么之前付出的努力就没有白费。 黄芙蓉 2024年 5月

more >
扫描二维码
下载APP了解更多

同系列产品more >

西方戏剧新发展研究

俞建村等
定 价:118元

查看详情
对比语言学新发展研究

尚新
定 价:118元

查看详情
计算语言学新发展研究

张霄军
定 价:128元

查看详情
世界英语文学批评新趋势

王腊宝等
定 价:118元

查看详情
西方通俗文学新发展研究

袁霞
定 价:128元

查看详情
图书分类全部图书
more >
  • 黄芙蓉,女,汉族,1974年生。教授、博士、硕导;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2019),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省社科基金1项(2018),参加省社科基金项目多项。作为项目负责人建设的《诺奖作家英文作品赏析》被认定为国家精品在线课程(2018),获省教学成果奖1项。作为主要参加者,获省教学成果奖3项。

  • 本书对西方当代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的整个演化走向和各分支的特征与侧重以及互相间的影响做了精细的梳理,对我国的同类研究具有引领的作用。

more >
  •  目  录

    第 1章  新时代女性主义思潮                          1

    1.1 女性主义运动新发展                             3 

    1.2 第四波女性主义 /后女性主义                     5 

    1.2.1 在线女性主义与对女性身体的审视和监控          11 

    1.2.2 后女性主义视野中的女性气质                     13 

    1.2.3 后女性主义中厌女症的网络表达                   15 

    1.3 资本主义下的女性主义理论与实践                 18 

    1.3.1 作为政治主体的女性                              18 

    1.3.2 新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兴起                        21 

    1.3.3 新自由主义时代的表演、女性主义和情动           25 

    1.4 流行女性主义和流行厌女症                       26 

    1.5 激进女性主义                                  29

    第 2章  女性身体哲学的发展                         39 

    2.1 文学母性中的女性身体                          48 

    2.2 女性主义文学与残疾研究                        50 

    2.3 针对女性身体的暴力             ...

精彩书评more >

标题

评论

版权所有(C)2023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3546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2911号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盗版举报 | 人才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