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价:49.8元
印次:1-6
ISBN:9787302616665
出版日期:2022.09.01
印刷日期:2024.08.13
图书责编:王定
图书分类:教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通过系统化的知识、丰富的案例、多样化的练习,介绍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全书共8章,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概述、探索工作世界、培养职业价值观、培养职业能力、培养职业兴趣、塑造职业性格、生涯决策、生涯管理等内容。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紧扣新时代职业生涯管理的特征,注重培养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自主性、持续性和灵活性;积极融入课程思政,号召大学生将个人职业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发展相结合,探索就业育人新思路。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量融入了高校近年来在职业生涯教育领域的一些新理念、新方法、新工具,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可作为高等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广大青年的职业生涯规划参考书。
党亚莲,高级心理咨询师,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职业策略规划师(PCDC),生涯教练(BCC),长期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学生事务管理工作。
前 言 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教育,是贯彻落实教育以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指导方针的具体体现,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建立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全面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必然要求。2021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要把课程思政“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类课程,理应贯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德树人”宗旨,把劳动教育的价值诉求融入教材和课程教学,使其成为课程思政和就业育人的平台和载体,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和育人目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由重庆师范大学组织编写。2010年,重庆师范大学开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针对大一和大三学生,分别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I(职业生涯规划部分)”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II(就业指导部分)”的教学。2014年7月,学校成功申报了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的特色教材课题,编写出版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重庆师范大学)》。教材出版以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形势...
第一章 职业生涯规划概述 1
第一节 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 2
一、职业生涯规划概述 2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和意义 3
第二节 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5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原则 5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与方法 6
第三节 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理论 8
一、西方的职业发展理论 9
二、中国文化中的职业发展思想 13
第四节 如何更好地规划大学生涯 15
一、认清时代的要求 15
二、认识大学的挑战 15
三、大学生涯的规划与发展 18
第二章 探索工作世界 21
第一节 工作世界的基本信息 22
一、职业与职业分类 22
二、产业、行业与工作组织 26
三、变化的职业世界 29
第二节 职业资源的挖掘 32
一、专业与职业 32
二、个人与职业 34
三、家庭与职业 36
四、学校与职业 38
五、社会与职业 40
第三节 大学生职业探索的内容与方法 41
一、职业探索的内容 41
二、职业探索的方法及路径 42
第三章 培养职业价值观 49
第一节 价值观与职业价值观 50
一、价值观 50
二、职业价值观 54
第二节 职业价值观的澄清与培养 60
一、发现我的职业价值观 60
二、大学生常见的职业价值观困惑 64
三、职业价值观的培养 66
第四章 培养职业能力 69
第一节 能力与职业能力...
容基础上扩充完善并- -分为二,形成两本独立的教材,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
就业指导与实务》,分别应用于大一和大三的相应课程教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强化了职
场探索,增加了生涯管理的内容;《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实务》新增了结构化面试、无领导小组
讨论、师范生面试等特色内容。二是实用性更强。教材内容与课程教学高度贴合,设计上也更
方便学生学习。通过二维码的形式,不但增加了相关知识的容量,也为课堂互动和教师的教学
设计提供了方便。三是课程思政更有特点。教材中使用的大部分案例为学校案例,且根据教材
内容,有机融入“时代楷模”、全国就业创业先进个人等学生身边的典型人物事迹,凸显了榜
样塑造和价值引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