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基础、方法与应用(第2版)
1版销1.5w册;2版新增配套慕课,融入二十大精神,新增扩展资源、教学日历、教学大纲、教案、知识点体系等,扫描前言中二维码下载。教材服务QQ:1815317009

作者: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

丛书名:普通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系列丛书

定价:58元

印次:2-3

ISBN:9787302634881

出版日期:2024.03.01

印刷日期:2024.12.16

图书责编:高屾

图书分类:教材

电子书
在线购买
分享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序言
资源下载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创新思维:基础、方法与应用(第2版)》详细介绍了创新思维的相关概念和内容,以及创新实验和经典案例。全书包含基础篇、方法篇、应用篇三部分内容:基础篇主要包括创新思维概论、创新思维的基础、阻碍创新思维的因素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篇主要包括创新思维的技法和设计思维创新;应用篇则主要包括企业创新和社会创新。 《创新思维:基础、方法与应用(第2版)》适合用作高等院校创新课程的教材,同时也可用作企事业单位的培训教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这表明创新能力的提升无论对于国家、企业还是个人都至关重要。早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就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决策、部署,以满足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应推动大学教育向应用型发展。在全国高校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大背景下,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于2016年开设“创新思维方法”课程。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课程教师团队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综合目前创新理论和实践的成果编写本书。本书立足于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将科学性、实践性、理论性和政策性相结合,拟通过创新教育教学,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创新思维的基本原理、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型人才。 2016年,本书获得了北京联合大学校级“十三五”规划教材的立项,2020年出版了该教材的初版,出版后反响良好。第2版主要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修订:第一,更新了反映国内外近几年创新成果的数据,更换了陈旧的案例;第二,在创新思维的技法部分新增了TRIZa创新方法及更多的课堂活动,企业创新部分新增了平台型组织等内容;第三,增加了扩展阅读资料,通过嵌入二维码的模式,方便读者自由式学习、递进式...

暂无课件

暂无样章

暂无网络资源

扫描二维码
下载APP了解更多

目录
荐语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目录    CONTENTS

基础篇

第1章 创新思维概论  2

第一节 感受创新  4

第二节 领悟创新 12

第三节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4

思考与实践     34

第2章 创新思维的基础    35

第一节 逻辑思维    36

第二节 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41

第三节 想象思维与联想思维    49

第四节 直觉思维、灵感思维与幻想思维   54

思考与实践     60

第3章 阻碍创新思维的因素     61

第一节 阻碍创新思维的客观因素   62

第二节 阻碍创新思维的主观因素   65

思考与实践     80

第4章 创新思维的培养    81

第一节 认识创新思维    83

第二节 扩展思维视角    85

第三节 激发思维潜能    90

思考与实践     94

方法篇

第5章创新思维的技法  6

第一节 设问检查法  99

第二节 头脑风暴法 116

第三节 思维导图法 122

第四节 类比法 128

第五节 列举法 134

第六节 TRIZ创新方法 141

思考与实践 149

第6章 设计思维创新 150

第一节 设计思维创新概述  151

第二节 设计思维创新流程 159

第三节 设计思维创新应用  163

第四节 设计思维创新实验室  167

思考与实践 172

应用篇

第7章 企业创新 174

第一节 企业治理创新  175

第二节 企业产品、技术、工艺和服务创新 181

第三节 企业组织创新 197

第四节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208

思...

"◎立足于应用型本科的教学,从理论层面介绍创新思维的具体方法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创新思维的基本原理。
◎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实践层面介绍创新思维的技法,如头脑风暴法、思维导图法、TRIZ创新方法等,配合课堂活动的设计,切实推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引用大量创新案例,详细介绍了创新在企业和社会领域的实践,在方便学生理解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