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价:98元
印次:1-12
ISBN:9787302274834
出版日期:2011.12.01
印刷日期:2025.06.16
图书责编:鲁永芳
图书分类:教材
薄膜及微细加工技术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从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平板显示器、信息记录与存储、MEMS、传感器、白光LED固体照明、太阳能电池到材料的表面改性等,涉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各个领域。本书内容包括真空技术基础、薄膜制备、微细加工、薄膜材料及应用等4大部分,涉及薄膜技术与薄膜材料的各个方面,知识全面,脉络清晰。全书共17章,文字通俗易懂,并配有大量图解,每章后面附有习题,有利于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与运用。本书可作为材料、机械、精密仪器、化工、能源、微电子、计算机、物理、化学、光学等学科本科生及研究生教材,对于从事相关行业的科技工作者与工程技术人员,也具有极为难得的参考价值。
在薄膜技术与薄膜材料领域,作者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已逾30年(包括在日本3年). 20世纪90年代初与刘德令先生共同编译了《薄膜科学与技术手册》(上、下册), 1996年编写了《薄膜技术基础》讲义,2006年出版了《薄膜技术与薄膜材料》(新材料及在高技术中的应用丛书). 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实践中,作者深深体会到,薄膜技术与薄膜材料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主要基于下面几个理由。 (1) 薄膜很薄(膜厚从微米到纳米量级,后者甚至薄到几个原子层),可以看成是物质的二维形态。薄膜技术是实现器件轻薄短小化和系统集成化的有效手段。 (2) 器件的微型化,不仅可以保持器件的原有功能并使之强化,而且,随着器件的尺寸减小乃至接近电子或其他粒子量子化运动的尺度,薄膜材料或其器件将显示出许多全新的物理现象。薄膜(以及目前正大力开发的量子线、量子点等)技术是制备这类新型功能器件的有效手段。 (3) 薄膜气相沉积涉及从气相到固相的超急冷过程,易于形成非稳态物质及非化学计量的化合物膜层。因此,薄膜技术是探索物质秘密,制备及分析特异成分、组织及晶体结构的物质的有力手段。 (4) 由于镀料的气化方式很多(如电子束蒸发、溅射、气体源等),通过控制气氛还可以进行反应沉积,因此,可以得到各种材料的膜层;可以较方便地采用光、等离子体等激发手段,在一般条件下,即可获得在高温、高压、高能量密度下才能获得的物质。 (5) 通过基板、镀料、反应气氛、沉积条件的选择,可以对界面结构、结晶状态、膜厚等进行控制,还可制取多层膜、复合膜及特殊界面结构的膜层等;由于膜层表面精细光洁,故便于通过光刻制取电路图形;由于在LSI工艺中...
1.1 真空的基本知识1
1.1.1 真空定义1
1.1.2 真空度量单位2
1.1.3 真空区域划分4
1.1.4 气体与蒸气6
1.2 真空的表征7
1.2.1 气体分子运动论7
1.2.2 分子运动的平均自由程9
1.2.3 气流与流导12
1.3 气体分子与表面的相互作用13
1.3.1 碰撞于表面的分子数13
1.3.2 分子从表面的反射14
1.3.3 蒸发速率15
1.3.4 真空在薄膜制备中的作用16
习题17
第2章 真空泵与真空规19
2.1 真空泵19
2.1.1 油封机械泵20
2.1.2 扩散泵24
2.1.3 吸附泵29
2.1.4 溅射离子泵30
2.1.5 升华泵32
2.1.6 低温冷凝泵33
2.1.7 涡轮分子泵和复合涡轮泵34
2.1.8 干式机械泵36
2.2 真空测量仪器--总压强计37
2.2.1 麦克劳真空规39
2.2.2 热传导真空规40
2.2.3 电离真空计--电离规41
2.2.4 盖斯勒管46
2.2.5 隔膜真空规47
2.2.6 真空规的安装方法48
2.3 真空测量仪器--分压强计48
2.3.1 磁偏转型质谱计48
2.3.2 四极滤质器(四极质谱计)49
习题50
第3章 真空装置的实际问题52
3.1 排气的基础知识52
3.2 材料的放气53
3.3 排气时间的估算56
3.4 实用的排气系统57
3.4.1 离子泵系统57
3.4.2 扩散泵系统57
3.4.3 低温冷凝泵-分子泵系统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