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价:39元
印次:2-1
ISBN:9787302313519
出版日期:2013.04.01
印刷日期:2013.04.08
图书责编:纪海虹
图书分类:教材
本书着重结合新闻理念、采编技巧与专业财经的训练,旨在提升新一代中国财经记者与编辑的水平,与国际主流财经媒体接轨,建立与中国日益扩大经济实力相匹配之国际新闻传播,培养专业意识,开阔国际视野,加强中国媒体在国际财经市场中对高端受众的影响力。 本书材料覆盖面广,有详细注释、书目及网上资源索引,并可作为国际财经采编人员案头参考书之用。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博士,曾任路透社驻纽约及上海资深特派员,香港南华早报驻北京记者,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访问学者,浸会大学国际新闻顾问。 教学与研究方向为财经新闻与全球化。中英文著作有新闻报道、特写、评论,发表于路透社、南华早报、亚洲周刊等。早期学术著作书评刊登于亚洲学报及专业论文集。目前专栏见于财经国家周刊与财新周刊(英文版)。
财经新闻的自觉时代 乃蔆所著《国际财经新闻知识与报道》即将再版,嘱我作序。我有幸拜读书稿,深感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应运而生的好书。有多年报道经验的记者,读之可更系统地掌握财经知识,梳理思路,提炼经验,“充电”后更矫健地上路;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或财经报道的新手,本书的价值则更为显著,是相当理想的入门阶梯。 这本书是乃蔆数十年财经报道的总结和升华。她早年在华盛顿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也曾在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学习。不过,可能是由于对记录历史的兴趣重于研究历史,她不久进入路透社,做起了财经记者。后来,曾到香港大学讲授新闻。随后,又到南华早报当了数年特派中国内地记者。近年来,她执教于清华大学、中山大学,讲授国际财经报道。她自如“两栖”于媒体与高校之间,其职业生涯和知识结构相当独特,极有优势,似乎从一开始,她就为写作这样一本全面、翔实的著作做着准备。 我与乃蔆交往多年,深知其知识渊博而作风严谨。如今看到再版的本书精益求精,其实是在意料之中的。 近年来,冠以“财经报道”的书较为集中地印行了若干本,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着眼于财经新闻的发展史,可以说,这批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财经新闻自觉时代的来临。虽不能说当今中国的财经报道已臻于成熟,但无可置疑的是,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正变得越来越强烈。 上述同题材著作大多已列入本书参考书目,且各有所长,开创之功尤不可没。也不必讳言,有的书虽体系完整,但内容空疏;有的书可能过于重视实用,专注于著书时的热点,风行一时后便无人问津。乃蔆显然无意做一个“集大成者”。她写出了一本独具特色的书,特色就在于突出财经知识,在写作技艺上着墨 国际财经新闻知识与报...
1.1 财经新闻何以升温1
1.2 财经新闻的专业性和实用性3
1.3 财经新闻水平的提升4
1.4 美国财经媒体的整合6
1.5 电视财经频道7
1.6 世界银行寄望财经媒体推动新闻独立8
1.7 数字媒体对财经新闻的冲击9
1.8 全球金融风暴后的财经媒体10
1.9 回归传统新闻价值11
本章内容摘要12
建议参考资料13
本章思考题13
2 财经新闻的性质14
2.1 信息不对称性14
2.2 前瞻性15
2.3 语境与预设前提16
2.4 调查研究与信源18
2.5 财经新闻的局限性19
2.6 财经新闻与公关20
2.7 “安然事件”的影响22
2.8 金融危机后的转变23
本章内容摘要24
建议参考资料25
本章思考题25
附录1: 高盛公关沉浮26 国际财经新闻知识与报道(第二版) 目录 附录2: “安然事件”十年祭27
3 财经新闻的写作要点30
3.1 财经新闻的类型31
3.1.1 硬新闻31
3.1.2 特写32
3.1.3 趋势性报道33
3.1.4 揭黑报道33
3.1.5 解释性新闻34
3.1.6 市场情报35
3.1.7 市场报道35
3.1.8 理财报道36
3.2 现场报道与一手材料37
3.3 访谈38
3.4 写作技巧39
3.4.1 导语39
3.4.2 正文40
3.4.3 引语40
3.4.4 核心段落41
3.4.5 背景材料41
3.4.6 模板42
3.5 勇于接受博客的监督43
本章内容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