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核心概念的中国化进程及其当代价值

作者:闫虹珏、彭兴伟

丛书名:21世纪高等院校公共课系列教材

定价:30元

印次:1-1

ISBN:9787302390787

出版日期:2015.03.01

印刷日期:2015.01.30

图书责编:刘志彬

图书分类:零售

电子书
在线购买
分享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序言
资源下载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本书从宏观历史的视野出发,讲述我国百年来世情、国情和社情变迁及其内在有机联系。通过本书的叙述,使读者在了解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运用“大历史”的眼光与普遍联系观点,以点透面,见微知著,通过对影响中国20世纪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叙述,适度复原百年国史变迁之轨迹,透视其中所蕴含的内在规律,深刻揭示百年历史、国情变化的大趋势,明白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国家和人民做出“三大选择”的内在必然性,从而更有效地面向青年大学生开展近现代国史国情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意识,树立科学的历史观。 本书适合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核心概念》课程作为配套教材选用,让教师更容易教,学生更容易学。

闫虹珏,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副教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现代哲学。主持过多项教学研究课题,发表研究论文数十篇,参编《世界、人生、价值》,(东华大学出版社,2003,8)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东华大学出版社,2003,8)。

马克思主义思想博大精深,要想完整概括其精华,实属不易。尤其是对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老师来说,要在有限的时数内,深入浅出地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就更加不易。自从2005年教育部颁布05改革方案以来,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改革。2007年9月为配合新课程体系,新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面推出,新教材将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政治经济学”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并增加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和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内容上更为完整,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内在连贯性,在结构上更为合理,清晰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和理论的落脚点,使学生得以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 新教材使用后,一方面好评如潮;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也遇到了一些如下问题。 第一,新教材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有较为深刻和全面的把握,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融会贯通。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活动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和其他专业课相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线教师具有迥异的学科背景。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针对新教材内容,帮助一线教师较快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内容,持续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认同度,就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第二,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师新生力量的加入,青年教师在一线教师队伍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他们有激情,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维动向,善于运用学生耳熟能详的流行语言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讲解内容,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活动带来一股清新的活力...

暂无课件

样章下载

暂无网络资源

扫描二维码
下载APP了解更多

目录
荐语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 一种新的世界观/1

一、  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基本含义/1

二、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4

三、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革命/5

四、 20世纪的马克思列宁主义/5

五、 20世纪以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6

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6

七、 我们应当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7

思考题/9

第二节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9

一、 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9

二、  俄国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11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12

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15

思考题/24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25

第一节物质与意识: 关于我们生活的世界/25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物质与意识概念的阐述/26

二、  心物之辨:国人解读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传统哲学基础/29

三、 国人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三次争论/29

四、 实事求是: 理论创新的基础/42

思考题/43

第二节对立统一规律: 最具中国特色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43

一、  对立统一规律的形成由来/44

二、 矛盾: 中国人眼中的对立统一规律/47

三、 和平与发展: 邓小平对对立统一规律的新解读/51

四、 和谐社会思想: 对立统一规律在当代中国成功运用的典范/53

思考题/53[2]马克思主义核心概念的中国化进程及其当代价值目录[3]第三节否定之否定规律: 实践维度下的辩证法与辩证否定观/54

一、  辩证法的概念辨析/54

二、 马克思对西方辩证法传统的继承和超越: 实践的辩证法/5...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