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思想史与文献研究
本书是关于中国早期思想史与相关文献研究的论文集,共三十二篇,通过文字、音韵、训诂等小学手段,來考证、解决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

作者:廖名春

丛书名:清华史学文库

定价:168元

印次:1-1

ISBN:9787302631118

出版日期:2023.09.01

印刷日期:2023.09.19

图书责编:张维嘉

图书分类:学术专著

电子书
在线购买
分享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序言
资源下载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中国早期思想史与文献研究》是关于中国早期思想史及相关文献研究的论文集,共三十二篇。其中与《论语》相关者六篇,与《周易》相关者四篇,与《尚书》相关者四篇,与《老子》相关者三篇,与《礼记》相关者五篇,与《孟子》相关者四篇,与《荀子》相关者六篇。主要是通过文字、音韵、训诂等小学手段,考证、解决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廓清思想史上许多后人叠加的误说。本书特色为:由小学切入,以解决思想史上的重大问题。值得古典文献研究者、思想史研究者、出土文献研究者、普通文史爱好者、大专院校文史哲专业的本硕博学生参考。

廖名春,1956年生,湖南武冈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学术专著有《<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帛书周易论集》《周易真精神》《孔子真精神》《荀子新探》《出土简帛丛考》《中国学术史新证》等。

前言 我1992年7月吉林大学博士毕业,分配来清华大学工作。近30年来, 一直在思想文化史研究所、历史系任教。所在的历史学专门史学科点,其 中国思想史研究是一门先4个学分、后3个学分的基础理论课。这门课最 早由钱逊、羊涤生、刘鄂培、胡伟希教授担任。钱逊教授退休后,先由我 和董士伟教授担任,最后则由我一人独任。可以说,在我们学科,我是担 任这门课时间最久的老师。但不管与人合开,还是一人独任,我讲的中国 思想史研究,都是先秦部分,都是先秦经典和先秦诸子,从没讲过先秦以 下部分。我是先秦史专业的博士,研究的是先秦文献与先秦学术,所以不 敢开秦汉以下的课,只敢讲先秦思想史,也就是早期思想史。从这一点而 言,应该是委屈了听我中国思想史研究课的学生。 讲中国思想史研究,到底是讲中国思想史的一般知识,还是讲自己对 中国思想史的特殊研究,这在我们同行中是有过争论的。我认为,如果给 本科生开中国思想史课,应该多讲中国思想史的一般知识;或者说,以讲 中国思想史的一般知识为主,以讲自己的中国思想史研究为辅。而给硕士 生、博士生开中国思想史研究课,则应以讲自己的中国思想史研究为主, 不应只讲一般知识,而没有自己的独创工作。老实地说,没有充满自己个 性的工作,没有对中国思想史重要典籍、中国思想家系统而独特的研究, 中国思想史研究课完全没有必要开。现在的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中 国学术史的著作汗牛充栋,以我们博士生、硕士生的阅读水平,完全能够 通过自学,掌握中国思想史的一般知识,用不着老师来饶舌。因此,所谓 的中国思想史研究课以讲一般知识为主的提法,实质...

暂无课件

样章下载

暂无网络资源

扫描二维码
下载APP了解更多

目录
荐语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目 录

第一编  孔子与《论语》 1

“仁”字探原 2

“六经”次序探源 18

《论语》“民可使由之”章的再研究——以郭店楚简《尊德义》

为参照 37

《论语》“父子互隐”章新证 47

《论语·乡党》篇“色斯举矣”章新证——兼释《学而》

《为政》及帛书《五行》篇的“易色”“色难”“色然” 67

《论语·宪问》篇“欲寡其过而未能也”说辨证——兼论

“君子道者三”章“我无能焉”的释读 92

第二编  《周易》 105

《周易》真精神的探求 106

二二相耦,相反为义——《周易》卦义新论 115

《周易·乾》卦新释 129

从帛书《二三子》论《周易·蹇》卦六二爻辞的本义 147

第三编  《尚书》 163

《尚书》名义与清华简《书》类文献 164

从郭店简和马王堆帛书论“晚书”的真伪 178

清华简《尹诰》篇研究 190

《尚书》“孺子”考及其他 200

第四编  《老子》 219

《老子》篇序的新解释 220

《老子》首章新释 237

《老子》“尚仁”说辨证 251

第五编  《礼记》 263

《大学》篇四考 264

《大学》篇“汤之盘铭”新释 277

“慎独”本义新证 291

《缁衣》作者问题新论 307

楚竹书《内礼》、《曾子立孝》首章的对比研究 323

第六编  《孟子》 339

《孟子·公孙丑上》“善为说辞”段考实 340

《孟子》三考 350

《孟子》与出土文献两则 362

郭店简《鲁穆公》篇“极称”说及其思想史意义 371

第七编  《荀子》 383

《荀子·天论》篇“...

《中国早期思想史与文献研究》通过文字、音韵、训诂等小学手段,考证《论语》《周易》《尚书》《老子》《礼记》《孟子》《荀子》中思想史上重大的却悬而未决的问题,廓清思想史上后人叠加的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