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中心 >图书详情

现代管理学教程(第2版)

作者:王毅武
丛书名:21世纪经济管理类精品教材
定价:43
印次:2-1
ISBN:9787302302605
出版日期:2012.11.01
印刷日期:2012.11.13

作为专业基础课,管理学在我国的高等院校中普遍开设,市场上有关管理学的教材也有很多,但鲜见以现代市场经济为运行平台、体现中国风格与特色的现代管理理论方面的教材。本教程系统阐述了现代管理学的一般理论,将配置理念引入了管理学,侧重于现代管理理论——理论、传导、应用三个层面的关联,以管理绩效为核心范畴,围绕战略与决策、配置与协调的理论主线依次展开资源、流程、绩效、风险、创新、文化、和谐管理等内容,直接体现了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职能,既论证了管理是更重要的生产力,也说明了管理作为第三配置方式的意义与作用。全书依据理论与实际、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基本方法,系统概括与诠释了现代管理理论的一系列概念、特征、类型、原则、方式和模型等,体系新颖、结构严谨,观点明确、论证充分,有新意、有创见,既有高校教材的特点,又有学术研究价值,是一部学习、理解和把握现代管理理论的好教材。 本教程可作为高等院校管理类、经济类专业本科及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具有一定管理实践经验与理论素养的管理人员学习现代管理理论的参考书。

more >

代 序 现代模式下的管理学创新 ——评王毅武、康星华新作《现代管理学教程》 王志伟 陈丕衡 [提 要] 管理学是基于经济学理论具体实践的具有约束性的理论概括,是系统研究并阐释管理活动的行为、过程特征及其规律性的科学。管理学新著《现代管理学教程》是一本以现代市场经济为运行平台、体现中国风格与中国特色的管理学教材,该书不仅系统阐述了现代管理学的一般理论,而且诠释了一系列关于现代管理学的创新性理念,既有高校教材的特点,又有学术研究的意义,不失为一部学习、理解和把握现代管理理论的好教材。 [关键词] 管理学 创新 绩效 配置与协调 “管理学”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在我国的高等院校中已普遍开设,市场上管理学的教材也种类繁多,但鲜有以现代市场经济为运行平台、体现中国风格与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理论方面的新理念教材。由王毅武、康星华教授主编的《现代管理学教程》(以下简称《教程》)于2008年12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体系新颖、结构严谨、观点明确、见解独到,不仅在不少高等院校的经济、管理与法律相关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广受好评,而且入选清华大学出版社的 “21世纪经济管理类精品教材”系列,是一本在教学与科研两方面均获成功的管理学教程。 笔者在认真阅读《教程》的过程中,深为该书的精辟思想与滔滔宏论所感动、所振奋,掩卷遐想,颇有感触,经过一番总结与思考,认为体例新颖、认识独到、理论创新是《教程》的三大特点。 一 从体例方面看,《教程》的设计别具一格,逻辑合理而不缺损,设计创新而不俗套,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章节安排方面,《教程》的作者格外注重系统性与逻辑性。第一章导论介绍了管理学的一般理论与逻辑框架,使读者从一开始便对管理学理论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印象;第二章在介绍管理理论的演变与发展时突出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重要性,并指出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较同时期西方管理思想的先进性与实践性;第三章阐述了管理环境的重要性,指出管理是环境的函数;第四章至第七章属于管理“四大职能”的内容,勾画出管理学理论的大致轮廓;第八章、第九章是关于“战略与决策”和“配置与协调”这两个管理学的理论主线的叙述,凸显出管理传导的基本脉络;第十章至第十五章是关于不同类型管理的具体描述,充实了管理学的整体框架与具体内容。从整体上看,该书整体内容充实饱满,不仅表明了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严谨态度,也体现了作者在整体内容设计方面的过人能力。 在叙述方式方面,《教程》的作者富有新意地使用了“中式模型”。这种模型是一种直观、清晰的表达方式,将所表达内容的逻辑关系简单明了地“勾画”在模型中,能够加快读者的理解速度,加深读者的印象。作者在叙述“管理活动”的内涵时,使用了区别西方经济学数学模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式模型”(见《教程》第1章中的图1-1)。 从图1-1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管理的实质就是在特定环境下对组织拥有的基本要素(图中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和既定目标的活动与过程。从理论层面看,主要包含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等基本职能;从实践层面看,则具体体现为一系列的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与过程(图中资源管理、流程管理等)。需要指出的是,图中所指出的传导层面,即战略与决策、配置与协调,是作者在管理学理论方面的创新。传统管理学仅将理论层面的内容与实践层面的具体行为与过程作为论述重点,而忽视了管理的传导层面。我们知道,管理不是跳跃性的,不是阶段性的,而是连续性的,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之间必然存在起着重要传导作用的环节,管理的传导层面正起到了这种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为了进一步说明协调与配置的重要性,从管理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方面再次用“中式模型”进行了说明(见《教程》第1章中的图1-2和图1-3)。 作者在图1-2和图1-3中向我们表明了管理的两重性,即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与生产方式的生产力相联系,管理的自然属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管理是社会劳动过程的一般要求。人们的共同劳动决定了管理的必要性,是生产社会化的必要条件。共同劳动的规模越大,劳动的社会化程度越高,管理也就越重要。第二,管理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具有特殊作用,只有通过特定的管理才能具体实现劳动过程中各种要素的配置以及各种关系的协调,使实现组织目标必需的各种要素优化组合,有效地发挥各种要素的作用。与生产方式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管理的社会属性也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另一方面,管理实质上又体现着特定的人际关系,说到底是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由此可见,“中式模型”具有比数学模型更加直观、明了的效果,管理学也并不是数字或公式的天下,《教程》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内容取舍与把握重点方面,《教程》采取了区别于传统管理学教材的写作方式,它摒弃了传统教材中过于烦琐的实务性、操作性内容,如不再单独列章叙述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团队管理等内容,而是将这些内容概括到“资源管理的实施”这一小节中,以弱化具体操作性内容的权重。同时,《教程》强化了对于普遍性的、一般性的管理学理论的阐述,这一基本精神体现在全书的每一章节中,不仅加强了全书的理论性,而且使《教程》在与传统教材的对比中独具一格,让人眼前一亮。 二 从认识方面看,《教程》贯通全篇的新颖理念,体现了作者对于管理学理论的独到认识。 马克思在阐述生产力时指出,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这是一种现今被人们普遍接受的说法。作者在《教程》中深化了生产力的内涵,指出不仅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管理是更重要的生产力。经济的发展固然需要丰富的资源与先进的技术,但更重要的还是组织与配置的能力,即管理能力,也就是能够科学、有效地通过组织成员的劳作将资源、技术合理地搭配与组合起来,从而达到有效率、有效益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在社会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先进的技术要有先进的管理与之相适应,落后的管理则会抑制先进技术的发挥。因而,管理本来也是一门科学与技术,掌握了这门科技,就等于掌握了生产力各要素以及各种资源配置的黏合剂、润滑剂、催化剂、增强剂,管理出效率,管理出实力,管理出效益,从而实现“1+1>2”的效果或倍加效应。 着眼于凸显管理的能动性与协调性,作者从管理环境这一侧重点切入,详细阐述了管理环境对管理的影响,强调管理是环境的函数。我们知道,任何组织都有自己特定的内部环境,并且都不可能与外界隔离、自我独立而没有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共同构成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因此,组织的管理运行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到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组织的作用,也要考虑到组织的行为是否能够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还要考虑到内部环境的状况对组织行为及行为结果的影响。所以说,任何管理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和展开的,管理则自然可以认定是环境这一自变量的因变量。当今组织成功的重要因素,就是占有比其他组织更优越的环境与信息,特别是管理方面的优越。在迅速变化的环境里,有些战略、理念、计划在短期内就会过时,管理人员必须面对由环境变化所产生的新问题、新机会、新挑战。管理效率不仅取决于管理者的个人品质和才能,还取决于管理者所处的具体环境。因此,重视研究环境是组织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 对领导权力的分析,作者另辟蹊径,颇为独到,从权力的来源、权力的特征、领导权力的构成、权力的体现形式,以及权力的趋势多方面诠释了权力的新内涵,其中不少理论分析在学术上还是第一次。作者从动物的天性、人的社会性、组织的存在、人的素质与能力、社会实践的选择、人们认识的发展、人的主观欲望与需求层次、权力自身的特点等一系列角度与层面全面阐释了权力的来源,涉及面从动物到人类、从自然界到社会、从组织到个人、从社会实践到主观欲望,涵盖了各种权力的来源,既全面又客观,既有逻辑又体现现实,表现出了深厚与宽阔的理论素养和具有综合性与概括性的创新能力。作者还指出,权力具有责任性、垄断性、排他性、时效性、逐利性、升迁性、趋腐性、延展性、网络性、两重性等重要特征,并强调权力既是手段和行为,也是理念与文化,这种见解在学术界是鲜见的。作者接着通过对权力的构成与体现形式的阐释,将权力的具体形式进行分类,区分不同权力的作用与义务。关于权力的趋势,作者从民主化、科学化、平等化、法制化、协调化、外化、泛化、非权力化等若干方面阐释了权力随社会环境改变而呈现的新趋势,极富新意。另外,作者还特别强调了权力与权利的区别与联系,指出前者主要表现为领导者影响被领导者行为的能力与作为,后者则是公民依法享有的各种利益,简言之,权利是权力的基础,权力是权利的保障,权力为权利服务。所有这些深刻的阐释对于现代管理理论而言,既独到又新鲜。 笔者认为,作者之所以对领导权力进行如此透彻的分析,是为了凸显权力对于现代管理学的重要意义。管理离不开权力,没有权力,管理就得不到保障,领导与控制是权力的实质问题;而权力也离不开管理,没有管理,权力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亦即不存在没有权力的管理,也不存在没有管理的权力。“管”字=竹+官,竹代表的是艺术,而官就是领导,如此拆分汉字,也许正可以说明管理实质上就是有艺术地领导。 作者在阐述配置方式时,不仅指出了计划配置与市场配置两种方式,还富有创意地提出了“第三方式”的概念。作者认为,第三方式是指通过社会公共组织或信用、习俗、伦理、社会心理、道德、意识形态等手段,对社会局部进行资源配置和再分配,弥补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从而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第三配置包含广泛,它是由市场和计划之外的第三种力量实施的调节,是除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之外的调节手段之“和”,实质上是通过管理所进行的资源配置,是对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的必要调整与补充。从价值规律的双重规定性来看,管理确实是一种配置。从宏观规定性看,部门之间竞争的主要手段是计划调节;从微观规定性看,部门内部竞争的主要手段是市场调节。但是,无论是宏观的部门间的竞争还是微观的部门内的竞争,都离不开管理,都是需要管理来完成的,包括竞争实质上也是一种管理。因此,管理也是一种配置方式。管理这种配置方式不仅存在,而且具有历史必然性与现实必要性。首先,市场配置和计划配置存在着局限。市场机制只能对市场交易的经济活动进行调节,这种调节存在着“市场失灵”的可能。虽然计划配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配置的缺陷,它可以给予一种自觉的宏观经济战略和社会公正原则来调节社会经济运行,克服市场机制的自发性和片面性对经济以至整个社会生活的消极影响,但计划配置本身也存在着局限性,因为社会经济活动是极其复杂的,而政府所获得的信息则存在着不完全性和操作功能有限性,这就可能造成“政府失灵”。其次,完全依靠市场配置和计划配置也会造成一些社会资源的浪费。市场配置是一种自发调节,它往往通过反复的“试错”才能实现,这常常导致资源的无效损耗。政府对经济的调节要通过诸多政策法规和组织作为来实现,其调节成本往往也是很高的。可见,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与生产中的管理也应该被看做是第三配置方式,而且这种第三配置在特定的情况下相对于市场与计划配置方式具有相对的效率与效益优势。 三 从创新方面看,《教程》在全面介绍管理学传统与经典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并概括了管理学理论的核心范畴、理论主线、发展趋势和基本逻辑等一系列新理念、新认识。 提出了管理学的核心范畴。所谓核心范畴,是指特定理论体系的范畴系列链条中最基本、最重要、最关键的范畴。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不仅要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一般范畴的系列,而且必须组成具有内在逻辑性的范畴链条,同时,还应当有反映该特定理论体系本质内容的核心范畴。《教程》把绩效范畴设定为现代管理学的核心范畴。所谓绩效范畴,是指组织的管理活动所获得的实际效果,即业绩与效益,或者说,是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进行的战略与决策、配置与协调等方面有效输出的结果,包括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作者指出,第一,绩效不仅是现代管理活动与过程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是检验管理工作科学化程度、管理人员履行职责情况,以及组织目标实现程度的基本手段,也是现代管理理论所要研究与阐释的基本点与关键点。第二,绩效范畴反映了人们的管理行为与过程的本质内容与要求。现代管理理论一系列基本的或相关的范畴,一般都是围绕着绩效范畴展开的,或者直接是关于绩效范畴的说明或反映,或者是绩效范畴的深化、延伸、拓展、转义。第三,绩效范畴是集中反映管理理论一系列基本原则的主要范畴。现代管理理论中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包括“三大基本原则”——人本原则、权变原则和例外原则,其基本元素都是绩效理念。其实,客观地考察管理活动与过程,历史与实践都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其实质内容与要求就是要获取并提高组织绩效,这也正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与基本要求。 概括了管理学的理论主线。所谓理论主线,是指贯穿于理论体系的基本研究内容与具有制约作用与关键意义的内在逻辑性。作者认为,对于管理学的理论主线,其实质应该概括为配置与协调。首先,现代管理的基本职能与研究的主要内容决定着现代管理学的理论主线。管理的“四大职能”即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其实现过程的实质性内容体现为协调与配置。另一方面,现代管理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即资源管理、流程管理、绩效管理、创新管理、风险管理和文化管理的管理活动与过程的主要方面,其实质性内容离开了配置与协调就难以落实和实现。其次,现代管理学理论的“三个层次”决定着其理论主线必然是配置与协调。在现代管理学的理论层次、传导层次与实践层次中,具有制约作用与关键意义的是传导层次,因为传导层次承上启下,既是上一个层次的具体实现,又是下一个层次的基本导向。再次,现代管理学的核心范畴决定着理论主线。现代管理学的核心范畴,即绩效范畴的基本内容与要求,要通过配置与协调才能实现,同时,配置与协调又是服务于绩效范畴的。这种内在的逻辑关系制约并形成科学而又具体的现代管理理论的概念与范畴的链条,并且制约着整个现代管理学的理论系统。由此可见,抓住现代管理学的理论主线,不仅有助于总结管理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减少现代管理理论研究过程中的盲目性、重复性、迂回性,而且对于现代管理学的进步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阐释了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趋势是由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与时代特征推动的,是一种预见与推测。理论研究不仅仅要研究过去,研究历史,更要研究现在,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因为理论的作用是为具体活动提供指导思想,没有指导思想,活动就可能失误。同理,没有对发展趋势的预测,理论发展也会迷失方向,理论研究就失去了意义。对理论趋势的研究,是每一个理论工作者的职责,《教程》的作者独创性地提出了现代管理理论的趋势,是研究现代管理学的客观要求,也是对科研工作负责的具体体现。作者指出,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基本趋势大致体现为:(1)越来越科学化,这是管理规范化的集体表现形式,也是管理发展的前提要求;(2)越来越人本化,突出人本在管理过程中的不论主体或客体都具有重要的地位;(3)越来越战略化,强调战略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的重要性;(4)越来越技术化,这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5)越来越权变化,从环境与竞争对组织的影响,分析权变管理原则的必要性;(6)越来越知识化,这是信息化发展作用在管理方面的结果;(7)越来越一体化,一体化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管理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决定了管理也会越来越一体化;(8)越来越可持续化,区别于传统管理理论追求利润与绩效最大化的主题或目标,指出可持续化是有利于组织长期发展的更为重要的追求。所有这些对于现代管理学趋势的预测性说明,应当说既是客观的,也是有理论依据的,因此是合情合理的。 揭示了管理理论发展的基本逻辑。管理理论发展的基本逻辑,是管理理论发展过程中内在必然性与科学性的客观体现。作者指出,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基本趋势概括了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新的特征,这些特征直接体现着现代管理理论节约化、简约化、集约化、公约化(管理“四化”)的走向,也包含了管理理论发展的基本逻辑。首先,管理理论发展的第一逻辑是尊重并依据管理实践。管理是环境与实践共同作用的函数,管理实践不仅是管理理论产生、发展与完善的源泉与标准,而且是管理理论丰富、修正和演变的前提与基础。其次,管理理论发展的基本逻辑是体现并反映人文进步。管理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人文科学离不开人们本身的活动与行为,包括其过程与归宿,因此,人文进步是管理理论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再次,管理理论发展的重要逻辑是实现并促进科技领先。实践表明,管理理论的发展不能不依托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入和运用,信息与网络技术对于现代管理理论的意义已是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管理主体的素质与水平也必然蕴含着相应的科技知识,管理客体同样也因为科技进步而引致管理模式、方式、体制或机制等方面的变革。也就是说,科技进步是管理理论发展的重要动力与内容,科技领先是管理理论进步的重要标志。总而言之,作者要告诉我们两个方面的管理学逻辑:一方面是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必然是兼容并蓄,推陈出新,逐步趋向管理“四化”;另一方面是现代管理理论更加强化与实践结合、与人文结合、与科技结合,从而更好地为经济服务、为现实服务、为人们的实际需要与自我实现服务。可以说,现代管理理论的基本逻辑也就在于此。 四 综上所述,《教程》一书不仅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管理学理论的崭新的体例蓝图,而且赋予了它核心范畴、理论主线、基本原则等活的灵魂,并在理论创新方面孕育了管理理论的趋势与基本逻辑两个新的生命,将管理学的中国风格、时代特点、现代气息完全展示给读者,使读者受益匪浅。诚然,《教程》也存在不足之处,笔者不避疏陋,指出几点,以利共同探讨。 在阐述管理的基本原则时,应包括“统筹原则”与“可持续原则”。统筹原则,是指将组织根据各种可靠信息,全面谋划与安排工作进程,系统协调与控制工作中的各种关系,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并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理念与模式。其基本要求应为设定程序、关注过程、讲求方法、把握整体。可持续原则,是指一种在管理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不中断的、可延续的管理理念与准则。要实现可持续原则,需要把握条件性、科学性、协调性、可调性、效率性和发展性。现代管理中,“统筹原则”与“可持续原则”应是不可或缺的,应同样是管理的基本原则,少了这两个基本原则,管理原则的涵盖面就不够全面,而管理的具体过程也可能不够科学。 应把“信息化管理”纳入管理模式中。信息化管理模式,是指以合理制度与发达生产力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如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对所需要的数据、资料进行收集、处理、计算和分析,按照设定的程序有理、有序地完成组织目标的管理理念与模式。从管理主体来看,该模式也可称为自动化管理模式。信息化模式在现今社会条件下并不普遍存在,实施效果也无法达到理想预期,但这种模式是一种预见性与探索性的管理模式,对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应该是在未来世界推动商业飞速发展,提高企业效益的普遍模式。 管理方式方面应首先是“人际管理方式”。《教程》虽然对管理方式进行了详细阐述,并突出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主体性,但却忽略了“人际管理”这一基础管理方式。人际管理方式,是指组织在管理过程中,在充分尊重人本、人权、人道、人情的基础上,根据人们的思想、情感、需求和动机,构建并形成合理、有序的人际关系网络,通过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影响人际关系的良性变化与发展,进而提高劳动效率,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管理理念与模式。人际方式有别于具体的管理模式和具体结构性方式,如果只运用具体的结构性的模式、范式或非结构性方式往往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需要人际关系方式进行补充。人际方式具有敏感性、洞察性、适应性和协调性的特点。敏感性,主要指训练自己对别人需要、动机、情感及其表达方式的敏感认识与体验能力,以及对周围人际关系变化的敏锐感知,对自己行为后果的应变;洞察性,主要指通过观察别人的反应和体验自己的情感变化,提高洞察自己行为的后果并从中吸取经验的能力;适应性,主要指适应自己与他人、他人与他人人际关系的变化,不断根据变化了的人际环境调整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协调性,主要指协调自己的行为既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念、行动目标,又与外在环境相吻合的能力,还能通过自己的行为有意识、有目的地影响人际关系科学地发展变化。 总而言之,虽然存在以上不足,但瑕不掩瑜,《教程》仍然是一本在体例、理念、理论三方面具有创新性成果的优秀教材,是作者潜心于管理学研究的成果,也是作者辛勤耕耘、不懈追求的最好证明。王毅武、康星华教授追求真理,不断探索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读者认真学习,笔者在此引用《教程》的结束语,与大家共勉。 探真求是,立异标新,中和崇尚,大道致远; 上下千古,纵横八方,前程无限,来日方长。

more >
扫描二维码
下载APP了解更多

同系列产品more >

ERP沙盘模拟演练教程(第3版)

孙金凤 安贵鑫 苏辉
定 价:55元

查看详情
文化产业与管理(第4版)

赵晶媛
定 价:65元

查看详情
消费者行为学(第2版)

周斌
定 价:69.80元

查看详情
外贸英语函电(第4版)

王虹、耿伟
定 价:49.80元

查看详情
管理心理学(第三版)

刘永芳
定 价:69.80元

查看详情
图书分类全部图书
more >
  • 目    录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管理与管理学 1

      一、管理的内涵、特征与类型 1

      二、管理的职能、传导与意义 7

      三、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 10

      四、学习现代管理学的意义 17

    第二节  管理者与管理工作 18

      一、管理者的职责、技能与职业化 19

      二、管理工作的范围、过程与特征 22

      三、管理模式与管理方式 23

    第三节  现代管理学的核心范畴、理论主线与基本原则 26

      一、现代管理学的核心范畴 27

      二、现代管理学的理论主线 28

      三、现代管理学的基本原则 30

    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37

    第一节  古代管理思想渊源 37

      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37

      二、外国古代管理思想 43

    第二节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44

      一、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基本构架 45

      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主要特征 48

      三、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不足与趋势 52

    第三节  西方早期管理理论 55

      一、泰罗的规范管理理论 55

      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57

      三、韦伯的组织管理理论 59

    第四节  管理理论的发展与逻辑 62

      一、管理理论的发展 62

      二、现代管理理论的趋势 65

      三、管理理论发展的基本逻辑 68

    第三章  管理环境 70

    第一节  管理环境要素 70

      一、管理环境的内涵、特征与类型 70

      二、外部环境 73

      三、内部环境 77

    第二节  管理环境分析 79

      一、管理环境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79

    ...

精彩书评more >

标题

评论

版权所有(C)2023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3546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2911号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盗版举报 | 人才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