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价:68元
印次:1-1
ISBN:9787302684367
出版日期:2025.03.01
印刷日期:2025.03.07
图书责编:郭赛
图书分类:教材
"内容 第一部分数理逻辑部分,将选取生活中的逻辑案例和公务员考试题目为引入点,逐步分解数理逻辑中涉及到的命题、谓词、范式及推理理论。一方面可以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可以改变目前教材中的国外案例居多的状况。 拓展环节能够对所选案例进行理论推导、Python程序实现并形成最终报告。 第二部分集合论,通过学习集合论的经典知识,如关系的性质、集合之间的关系,以及无穷级数之间的比较等内容。使学生明白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之间利益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全局观。拓展部分主要涉及到对偏序关系深层次探究。 图论部分 从一带一路战略中的路网规划建设作为图论的切入点,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最短路径,平面图,四色原理等问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一类问题将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实践的解决方案。 第四部分对称是一种美,群论部分通过介绍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领先全球作为切入点,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从同学熟知的整数集内的加法和除法谈起,进一步展开封闭性、幺元、独异点、阿贝尔群及同态/同构的学习和讨论, 拓展部分要求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量子力学、量子通信与本部分的相关知识,形成完整学术调查报告。"
王建芳,男,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爱尔兰利莫瑞克大学访学学者,校二级“元培名师”,河南理工大学“学生最喜爱的教师”。主要讲授本科课程《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研究生课程《算法设计与分析》。主要研究领域: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及数据挖掘。目前研究方向:智能推荐系统、深度学习、知识图谱等。主持及参与国家、省部级及厅级项目1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新型实用专利1项,出版教材及专著4部。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SCI/EI收录20余篇)。有6项科研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主持及参与省级教研教改项目4项,获得厅级二等奖及以上奖励3项,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0余项。
前言FOREWORD 离散数学以研究离散量的结构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为主要目标,其研究对象一般是有限或可数元素。这一特性使得离散数学能够充分描述计算机学科离散性的特点。作为一门数学学科,离散数学不仅具备数学的一切美妙性质,更是与计算机一同发展起来的学科。计算机所处理的对象是离散的,因此离散对象的处理成为计算机科学的核心,而离散数学正是研究离散对象的科学。 教材内容 (1) 数理逻辑: 主要包括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通过多个示例将相关重要知识点有机联系起来,例如将中国古文化、动物识别系统的应用场景与推理理论相结合。这不仅丰富了数理逻辑的内涵,还提供了更加生动、具体的学习素材。 (2) 集合论: 以 “部分是否能够等于全体” 为引子,深入探究康托尔集合论中涉及的集合关系及性质、无穷集合及其大小比较、罗素悖论及解决方法。最后以“家族族谱管理系统”作为本部分的应用场景,使读者能够将抽象的集合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代数系统: 主要包括群论、格(论)和布尔代数。群论方面,从整数集内的加法和除法谈起,让读者深刻理解群及其相关概念。格(论)部分从偏序关系入手,深刻理解格的基本概念和典型应用场景。最后通过布尔代数范式理论与数理逻辑的范式建立起关联,形成完整的知识闭环体系。 (4) 图论: 从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出发,深入探究每一个知识点。除了阐述基本理论,还将结合实际应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教材特点 (1) 思政融合: 将数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生活现象相结合,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与文化自信。例如,在数理逻辑部分,通过中国古文化中的逻辑...
第1部分数 理 逻 辑
第0章逻辑绪论40.1逻辑4
0.2形式逻辑5
0.3推理分类5
第1章命题8
1.1命题8
1.2命题的表示10
第2章联结词11
2.1否定11
2.2合取11
2.3析取12
2.4条件14
2.5双条件16
2.6小结16
2.7联结词的应用17
2.8布尔代数17
第3章命题合式公式及符号化20
3.1命题合式公式20
3.2命题符号化的方法20
习题22
第4章等价公式25
4.1真值表25
4.2等价公式27
4.2.1等价27
4.2.2从真值表到等价式27
4.2.3等价公式27
4.3等价公式的应用28
4.3.1证明28
4.3.2化简29
4.3.3综合应用29
4.4公式类型30
4.5逻辑三大定律30
习题32
第5章范式34
5.1范式35
5.1.1基本概念35
5.1.2范式35
5.1.3性质36
5.1.4求范式的基本步骤36
5.1.5范式的应用37
5.2主范式38
5.2.1主析取范式38
5.2.2主析取范式的求法39
5.2.3主合取范式40
5.2.4主合取范式的求法42
5.3主析取范式与主合取范式的关系43
习题45
第6章主范式的应用46
6.1赋值46
6.2判断公式的类型47
6.3判断公式是否等价47
6.4实际应用48
习题51
第7章蕴含54
7.1重言式54
7.2蕴含式55
7.2.1蕴含55
7.2.2蕴含式的证明55
7.2.3常见...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