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价:88元
印次:1-1
ISBN:9787302646815
出版日期:2023.11.01
印刷日期:2023.11.17
图书责编:纪海虹
图书分类:学术专著
作者从自身长期的学术研究经验中提炼介绍了什么是全球传播和如何研究全球传播,研究了远距离传播历史、全球传播经济、传播内容的全球流动,全球传播政治的出现、全球传播政治、全球鸿沟的不平等、全球传播与全球冲突、文化与全球传播,并结合当下的信息社会现实提出了在线全球传播,预判了全球传播的未来。本书介绍性与研究性并存,对全球传播的历史、现在和未来进行了梳理和研判,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教材应用性。
任孟山,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者、专栏作家、资深新闻评论员;研究领域为国际传播、政治传播、健康传播、新闻评论,出版专著5部、译著3部、主编互联网政治社会学译丛;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媒体工作经验10年,在《新京报》等开设评论专栏;在《人民日报》等发表新闻评论与专栏文章1500余篇。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新闻与传播学教育从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为数甚少的几家高校的“专有”学科,迅速成为一个几乎所有综合大学乃至相当部分如财经大学、工商大学、农业大学以及师范、艺术类院校都设有的“常规”学科。中国最著名的两所高等学府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也相继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内地有数百个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教学点。全国有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硕士授予点近百个,博士授予点17个,形成了从大专、本科,到硕士和博士层次齐全的办学格局。新闻专业本、专科的在校生人数至少接近10万人。 这样一种“显学”局面的形成,一方面是进入信息时代以后,新闻与传播的社会地位、角色、影响不仅越来越重要,而且也越来越被人们所意识到;另一方面是媒介行业近年来的迅速发展为青年人提供了职业前景和想象。尽管与美国大约有14万在校学生学习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课程的情形相比,中国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的规模并不十分庞大,但是就中国国情而言,这种新闻与传播教育的繁荣局面还是可能因为一种“泡沫”驱动而显得似乎有些过度。但是,超越传统的新闻学,将更加广义的媒介政治、媒介舆论、媒介文化、媒介艺术、媒介经济、媒介法规、媒介伦理纳入新闻与传播学科,将传播学理论以及各种量化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纳入新闻与传播学领域,将人际传播、公共关系等纳入传播学视野,都证明了新闻与传播学的转向和扩展,也正是这种转向和扩展使新闻与传播学教育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学科魅力。 对于目前中国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来说,缺少的不是热情、不是学生,甚至也不是职业市场,而是真正具有专业水准的教师,能够既与国际接轨又具国情适应性的教学体系和内容,...
第一章 什么是全球传播 1
名字何谓? 2
流动 4
故事 4
传播全球化 6
全球传播的情境 9
跨地方化 10
城市化 14
制度化 15
不平等 15
全球性风险 16
第二章 如何研究全球传播 21
全球传播的研究路径 22
信息 26
传播发生了什么? 28
有没有一种全球传播理论? 28
关于理论化 28
传播理论与传播政策 30
理论问题 31
方法问题 34
把全球传播作为越野赛来研究 35
一个有前途的方法 38
视角主义 38
进化论视角 39
复杂性视角 42
平等主义视角 43
第三章 远距离传播的历史 49
远距离传播 50
消除限制 54
1980年代及以后 56
第四章 全球传播的经济 61
全球通信产业的发展 62
互相联结的利益 63
资本密集型 65
所有权结构 66
集中 67
三大部门 68
如何从经济视角研究全球传播 71
视角 73
第五章 内容的全球流动 77
全球新闻供应商 78
20世纪的发展 78
全球娱乐 81
全球广告主 85
挑战 87
第六章 全球传播政治的出现 91
治理 92
邮政通信 93
电报通信 94
著作人权利保护 95
对大众媒体的社会关切 96
“二战”之后的发展 98
技术创新 102
第七章 全球传播政治:21世纪议题 105
全球传播政治的转变 106
世界贸易组织 106
改变账户费用结算制度 109
知识产权 110
大众传媒 111
当今的全球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