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价:68元
印次:2-1
ISBN:9787302538349
出版日期:2021.09.01
印刷日期:2021.09.03
图书责编:纪海虹
图书分类:零售
《媒介分析技巧(第五版)》旨在让学习者对媒体有自己的分析,而非仅仅接受他人的解读。第一部分阐述了媒介分析的四种理论,告诉读者如何使用符号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和社会学理论来分析媒介文本,这对创意工作者的实践也有启发意义。第二部分的应用篇告诉学生如何运用上述四种理论来分析流行文化。 本书论述清晰、可读性高,是一本实践性强的媒介批评指南,可用于流行文化和媒介批评的相关课程,对新闻传播学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具有启发意义。 本书特色: ?章末学习资源 ?游戏化教学方法 ?关注新技术与社会化媒体 ?术语表、人名和关键词对照表 ?作者独具风格的插画
原作者简介阿瑟·阿萨·伯格是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广播与电视传播艺术系的荣誉退休教授、美国著名传播学者和媒介分析家。他从1965年至2003年一直在国旧金山州立大学任教。1954年他毕业于曼彻斯特大学,专业是文学和哲学。1956年,他在爱荷华大学获得新闻与写作专业的硕士学位。从爱荷华大学毕业不久,他就应征入伍,在美国军队的华盛顿军区服役。他在军区的公共信息办公室担任专题作家和演讲稿撰写人。他还在周末晚上为《华盛顿邮报》报道高中体育。退役之后,他从明尼苏达大学毕业之前,花了一年的时间周游了欧洲,1965年,他从该校获得了美国研究专业的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是关于连环漫画《莱尔·阿布纳》(Li'l Abner)的。1963年—1964年期间,他作为富布赖特学者在意大利的米兰大学任教。1984年他还在洛杉矶的南卡大学传播学院做过一年的访问学者。他写了大量的论文与书评,出版了70多本关于大众传媒、流行文化、幽默和日常生活的著作,比如:《媒介与社会:一种批判的视角》(Media and Society:A Critical Perspective)、《媒介和传播学研究方法》(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s)、《喜剧写作艺术》(The Art of Comedy Writing)、《电子游戏:一种流行文化现象》(Video games:A Popular Cultural Phenomenon)。他还写了很多学术荒诞小说,例如:《一个后现代主义的谋杀》(Postmortem for a Postmodernist)、《学术会议上的惨案:大众传播理论的另类读本》》(The Mass Comm Murders:Five Media Theorists Self-destruct)、《涂尔干死了!——福尔摩斯走进社会学理论》(Durkheim Is Dead:Sherlock Holmes Is Introduced to Sociological Theory)。他的书已经被译成6种语言,他曾经就自己的专业课程在十几个国家做过演讲。译者简介何玉,现任清华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清华大学历史学硕士。近年来一直从事清华大学图书馆特藏资源建设、整理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与20世纪70年代海外保钓运动史。发表论文近30篇,参与编著近10部。李德刚,山东寿光人,毕业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文学博士,德国科隆大学访问学者,副教授,高级编辑,全国百优广电理论人才,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出版中文著作18部,其中译著5部,发表论文30多篇。寇鲁敏,天津外国语大学翻译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笔译,长期从事于翻译工作。
序 本书已问世近40年了。第一版《媒介分析技巧》于1982年面世,年代久远,甚至早在此版本(第五版)的许多读者诞生之前。作为一名作家,我在职业生涯中学到,一本书永远不可能真正完成。我总会在书中增加新内容,添加新讨论,探索新话题。因此,我花了30多年的时间修订这本书。 本书流传甚久的原因是它可以教你许多分析技巧,而你可以用这些技巧对流行文化、媒介以及你感兴趣的任何东西做出自己的解释。一旦你学习了我在本书前四章中讨论的方法论,并了解这些方法论在本书第二部分中的应用,你就可以用它们来分析和阐释各种电影、电视节目、印刷媒介广告、视频、商业广告以及引起你注意的其他方面的媒介和文化。在学术术语中,我们将这些作品称为“文本”。 我来谈一下写本书的原因。1976年,一位学生在阅读了我的《流行文化》一书后给我写了一封信。下文是引自她信中的部分内容:我漫步在中央图书馆的书架间,为我的作文课找一本书,就在那时,看到了您的《流行文化》。当天晚上我读了这本书……流行文化淹没了我们,也成就了我们。除了多个信用卡、双车位车库、一口皓齿,我们还追求什么?您带出了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事情,那些一直困扰我的事……面对流行文化,无论我多努力要保持清醒,不断批评它,然而,我还是被吸引进去,并且始终没有办法不被卷入其中。我想知道如何从流行文化的角度来研究社会,请务必回信并写下您的想法。1982年,也就是6年后,我用《媒介分析技巧》一书作为我的回信。媒介分析教学视角 此书旨在改变与流行文化和媒介批评相关课程的教授方式。通过学习此书,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自己分析媒介的能力,而不是将精力放在阅读其他人(教授和批评家)...
第一部分阐释技巧篇
第1章符号学分析3学科简史4
意义问题5
符号学的社会层面: 个人与社会6
索绪尔对符号学的研究7
符号8
符号的形式10
符号与广告11
品牌11
物质文化12
物品和身份12
动作和表演13
音乐和声音效果13
符号与真相13
面部表情作为符号14
超真实15
语言与言说16
内涵与外延18
共时与历时20
组合分析21
聚合分析25互文性27
对话理论29
隐喻与转喻30
符码31
文化符码32
电视媒介的符号学34
对符号学分析的若干批评35
电视符号学分析要点一览36
讨论题37
参考文献37
第2章马克思主义分析42
唯物主义43
基础与上层建筑44
虚假意识46
意识形态48
法兰克福学派49
阶级冲突50
异化52
消费社会55
约翰·伯格对广告的看法57
资产阶级的英雄58
霸权59
媒介兼并的问题61
教条化的危险63
格栅—群体分析64
后现代社会中的马克思主义批评67
讨论题69
参考文献69
第3章精神分析批评73
潜意识73
性欲76
威廉·罗西关于脚与鞋子色情性的看法78
俄狄浦斯情结79
神话的重要性81
媒介与俄狄浦斯情结82
本我、自我和超我83
结构假说在文化中的应用86
象征86
防御机制88
马丁·格罗特雅恩对恐怖电影的看法89
梦境90
凝缩和转移92
侵犯与犯罪93
刻板成见与攻击性幽默95
弗洛伊德与超越95
荣格精神分析理论96
原始意象96
集体无意识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