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中心 >图书详情
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第2版)
作者:何孝星、陈善昂、邱杨茜
丛书名:21世纪经济管理类精品教材
定价:49.80元
印次:2-1
ISBN:9787302304166
出版日期:2013.03.01
印刷日期:2013.03.15
本书在力求追踪和反映以美国为代表的成熟证券市场上广泛应用的投资理论、投资方法及其最新理论研究成果的同时,立足于我国证券市场与证券投资的现状,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加以综合、归纳与整理,并对我国证券投资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书按照“基础知识-投资理论-基础证券-衍生证券-投资组合管理-国际投资”的逻辑顺序展开,重点讲述了证券投资组合管理,并从理论模型到实际运用,强调理论与应用的同步性。同时本书还前瞻性地将投资组合管理的视野延伸到国际资本市场。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经济类、管理类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和MBA的教材,也可以作为从事证券投资的研究人员、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人员、证券从业人员及个人投资者的参考读物。
more >第1版前言 现代经济中,投资活动无处不在。投资分为实物投资和证券投资。证券的标准化和流动性特征,使得证券投资比实物投资更加便捷与灵活。有人认为,21世纪是证券投资的新世纪,事实上,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全球证券市场发生了以机构化、自由化、全球化为主题的重大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作为投资发展较早的国家——美国始终走在最前沿。如今,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证券市场和种类众多的投资工具。当然,这场变革也催助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诞生与发展,并给我国年轻的证券投资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991年我国诞生了两家证券交易所,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试点工作的全面启动。在这短短的13年中,我国的证券市场从无到有,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中国大陆的股市已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亚洲第二大股市,包括国债和公司债券在内的债券市场也逐步发展起来。作为证券市场上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规模也已达到沪、深两市流通市值的10%以上。 然而,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与美国等成熟的证券市场相比,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国货币市场证券品种单一,交投不活跃;公司债券市场严重滞后;金融期货、期权、互换等衍生证券的推出还需假以时日;各种金融资产的证券化还有待创新。至于股票市场,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人为分割问题依然存在。股权结构的分置,使得我国证券市场从一开始就带着严重的不规范色彩。由此可见,规范发展我国的证券市场尚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期间,证券市场成熟国家的经验可以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尤其是其证券投资学的基本理论和实务,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现代证券投资理论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1952年,马克维茨(Harry Makowitz)在其发表的论文《资产组合的选择》中,第一次用均值衡量资产的预期收益,用方差衡量资产的风险,从而开创了不确定性下资产组合投资的理论和方法。从此,证券投资学彻底从描述性的科学走向分析型的科学。1964年,夏普(William Sharpe)提出以β系数作为度量证券风险指标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该模型不仅大大简化了马克维茨模型中风险值的计算,而且可以对过去难以估价的证券资产的风险价格进行定价。1976年,罗斯(Stephen Ross)从无风险套利的角度考虑套利与均衡,推导出均衡市场中的资本资产定价关系,建立套利定价模型(APT)。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套利定价模型的诞生,标志着现代证券投资理论开始日渐成熟。而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成果,则是1973年布莱克(Fischer Black)和舒尔斯(Myron Scholes)在CAPM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的第一个完整的期权定价模型,从而为期权在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中的广泛运用扫清了道路。这些理论极大地丰富了现代证券投资理论的内涵,使之真正成为一门科学。近几十年来,西方学者一直致力于对这些理论模型的检验和修正,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正日益成为投资者进行证券投资活动的实用工具。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教材的写作本着“洋为中用”、“学以致用”的理念,在力求反映以美国为代表的成熟证券市场上广泛应用的投资理论、投资方法及其最新理论研究成果的同时,立足于我国证券市场与证券投资的现状,对国内相关的研究成果加以归纳整理,对我国证券投资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加以探讨,并用于指导国内市场的证券投资。这无疑对我国证券投资学的教学、科研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也使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按照“基础知识-投资理论-基础证券-衍生证券-投资组合管理-国际投资”的逻辑顺序展开,全书分为6篇共20章:第1~2章介绍证券市场及其工具、投资风险与收益等基础知识;第3~6章阐述有效市场理论、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因素模型与套利定价模型等证券投资理论;第7~11章考察固定收益证券与权益证券的估值与投资分析;第12~14章讨论期权、期货与其他衍生产品的收益风险特征与定价问题;第15~18章分析证券投资基金及其投资组合管理的理论与实务,以及投资组合的业绩评估等;第19~20章将投资组合管理延伸到国际视角,探讨国际证券投资分析和管理。与以往的教材不同,本教材突出了证券投资组合管理的阐述,并从理论模型到实际运用,强调理论与应用的同步性。在目前我国证券市场普遍存在的机构投资者“坐庄”、散户“跟风”的情形下,突出投资组合管理理论与实务对促进我国证券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投资理念的改变、投资方法与投资策略的成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本书还前瞻性地将投资组合管理的视野延伸到国际资本市场。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经济类、管理类本科生、研究生和MBA的教材使用,也可以作为从事证券投资的研究人员、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人员、证券从业人员及个人投资者的参考读物。 本书由厦门大学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孝星主持编写大纲并担任主编,徐宝林博士和陈善昂副教授任副主编。各章的写作分工如下:何孝星——第3、9、15章;何孝星、郑智哲——第7、10章;何孝星、徐象杰——第12章;徐宝林——第16、17、18、19、20章;陈善昂——第1、2章;刘雅莉——第4、5、6章;郑智哲——第8、11章;徐象杰——第13、14章。各章小结、关键词和习题均由上述各章撰写人员编写。全书最后由何孝星总篡 定稿。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阅并借鉴了大量的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的出版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同时得到了厦门大学金融系国家级金融学重点学科研究基金的资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鉴于本书作者学识有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何孝星 2004年3月18日 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第2版) 使用指南 IV V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