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价:47元
印次:1-1
ISBN:9787302411338
出版日期:2015.08.01
印刷日期:2015.08.28
图书责编:王玉玲
图书分类:教材
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刑法学是以刑法规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其内容主要涉及行为犯罪诉的判断,此罪与彼罪的界限及刑罚的适用等问题。全书共18章,第一~第十章是有关刑法总论的案例,内容涵盖了刑法解释、刑法的基本犯罪原则、刑法的效力、犯罪概念、犯罪构成、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共同犯罪、罪权形态等知识点。第十一~第十八章是对有关分论问题的案例分析,除《刑法》分则第七章危害国防利益罪与第十章军人违反职责罪两章不做介绍之外,刑法典剩下的八章之中都有若干典型案例以作解析。其中,本教材第十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与第十五章侵犯财产罪是分则中学习的重点。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本科生与法律硕士生的教材使用,也可为从事刑事辩护、检察、审判实践的司法从业者提供宝贵经验。
柳忠卫,男,山东栖霞人。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刑法学、刑事政策学、刑事执行法学。198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获法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1985年至2004年在山东省警官学校任教,2004年8月调入山东大学法学院工作。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法学评论》、《现代法学》、《法商研究》、《华东政法学院学报》、《中国刑事法杂志》等学术期刊上单独或与他人合作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有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刑事法学》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或者部分转载。发表于《中国法学》2004年第5期的论文《假释本质研究》获2005年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类一等奖,2006年山东省第20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出版专著2部。《假释制度比较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监禁刑执行基本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3)主持或者参与省部级课题4项。主持2006年最高人民检察院一般项目《刑事附带民事诉 中检察机关与被害人关系研究》(已结项);主持2007年中国博士后基金会面上资金资助项目《刑法中的义务冲突研究》;主持续2007年山东省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视野中的监狱行刑改革研究》;参加2006年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刑罚轻缓化研究》。
前言 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刑法伴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阶级社会的出现而产生。自私有制产生之后,阶级社会逐渐形成,氏族之间、个人之间经常以掠夺的手段来获取财物。相传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后世将这种军事讨伐称为“大刑”。《国语·鲁语上》记载:“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笮;薄刑用鞭扑,以威民也。故大者陈诸原野,小者致之市朝。五刑三次,是无隐也。”这表明,刑法在诞生之初便与其“罚”的功能密不可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礼法不分导致刑法干涉到人的全部生活领域,刑罚也由一定的人恣意裁量,行为人、被害人的身份影响甚至决定处罚的有无与轻重,刑罚方法既十分混乱又十分严酷。近代刑法思想便旨在克服上述封建刑法的干涉性、恣意性、身份性与残酷性特征。详言之,近代刑法以刑罚人道主义思想排除其残酷性,以罪刑相适应原则排除其身份性,以罪刑法定原则排除其干涉性与恣意性。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中最为重要的原则,也是适用刑法之际所必须恪守的铁律。我国刑法第三条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该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以前半句为基础,现代刑法学者们构建出精致的犯罪成立体系以使得入罪审查机制合理化、精确化;以后半句为基础,刑罚的使用被限制在犯罪成立的基础上,从而获得正当性,刑罚的轻重也必须与其社会危害性相当。因此,现代意义上的刑法是将国家的刑罚权力限制在法律的笼子中,侧重于防止国家刑罚权力滥用的法律规范。 具体到我国当代的刑法学研究中,各种刑法学思潮之间对立明显,而主要对立存在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其一,在纵向维度上,我国存在以保护法益为刑法目的的传统...
第一章刑法概述
第一节刑法解释
案例一:李某组织卖淫案
引言
一、本案事实
二、案件争点
三、裁判理由与结果
四、案件评析
第二节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适用
案例二:肖某投寄虚假炭疽邮件案
引言
一、本案事实
二、案件争点
三、裁判理由与结果
四、案件评析
第二章刑法的效力
第一节刑法的空间效力
案例三:陈某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案
引言
一、本案事实
二、案件争点
三、裁判理由与结果
四、案件评析
案例四:阿丹·奈姆等抢劫案
引言
一、本案事实
二、案件争点
三、裁判理由与结果
四、案件评析
第二节刑法的时间效力
案例五:王某、石某伪造国家机关
证件案
引言
一、本案事实
二、案件争点
三、裁判理由与结果
四、案件评析
第三章犯罪概念
案例六:蒲某升、王某成安乐死杀人案
引言
一、基本案情
二、案件争点
三、裁判理由与结果
四、案件评析
第四章犯罪客观方面
第一节作为义务的来源与界定
案例七:李某故意杀人案
引言
一、基本案情
二、案件争点
三、裁判理由与结果
四、案件评析
案例八:曹某故意杀人案
引言
一、基本案情
二、案件争点
三、裁判理由与结果
四、案件评析
第二节因果关系的认定
案例九:陆某、张某以危险方法危害... 查看详情
本套教材的定位:是适应我国新时期即将实施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需要而编写的。即法律学生的转型:由现在的本科毕业改成本硕连读,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接触实际工作、实际案例,真正做到毕业后有能力从事法律工作。也即培养学生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以及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
内容特色:在写作方法和体例安排上,借鉴英美案例教材的特点,以相关法律内容为核心,以诉讼理论为线索,就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重要和常见问题设案情介绍、处理结果、争议焦点、法理分析、争鸣五个部分,以充分地体现实践、法律、理论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