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价:69.8元
印次:1-1
ISBN:9787302643876
出版日期:2023.11.01
印刷日期:2023.11.15
图书责编:杜春杰
图书分类:教材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发展》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外延以及历史和当下国内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理论研究;阐释了在全球化时代和文化多样性世界格局的诉求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功能;概括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态、空间分布及其特征;并结合保护与发展的具体诉求,借助国内外经典和**案例,分析在全球化、现代科技与信息技术的语境下以及在城市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和保护发展的路径与模式。本书中外兼顾,融理论性、知识性与个案实践分析于一体,努力突破传统教材单一知识性架构的表述方式,引导学生拓展视野,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研究的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发展》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艺术管理、文化产业管理以及和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的从业者和热爱文化遗产的普通读者阅读参考。
李炎,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文化学、民族艺术与文化产业研究。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学术文章100多篇,著有《再显与重构—传统民族工艺的当下性》、《中国区域文化产业研究》、《西部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空间、布局与特色: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等多部著作。主编《中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6—2018)》。
总 序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需要的变化反映了财富概念的变迁,人民对“美”和“好”的向往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美好生活建立在生活美学的观念之上,这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后呈现出来的一种全新的生存状态。文化将回归本质,将普照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产业的文化化将是大势所趋。这是全新的精神经济时代,文化在经济生活中将拥有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在此前的几十年中,中国社会的进步更多体现在文化的产业化方面。从广州白天鹅宾馆的音乐茶座开始,“文化产业”这颗种子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破土而出,历经各种障碍,最终长成伟岸的大树和茂密的森林。我们都是亲历者和见证者。 也正因为此,很多人以为,文化产业是最近几十年的事,并且将文化产业的学术源头追溯到法兰克福学派。的确,法兰克福学派最早从学理上分析了 cultural industries(文化工业、文化产业)这一概念。但这些研究是从哲学层面、从文化批判的角度进行的,并没 有研究文化产业自身的产业特性。这与我们今天所要从事的研究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其实,从更广阔的历史维度看,中国的文化产业化,或者是产业化的文化,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的大规模玉器雕琢、交易,青铜器生产的全流程管理,到周代对艺术品市场的管理,再到汉唐的碑铭市场,宋代的瓦肆勾栏,元代的杂剧和青花瓷,明代的小说出版,清代的绘画市场和京剧戏园,直到民国的电影,等等,无一不是文化产业的生动例证。这一切也为我们今天理解和分析文化产业提供了重要...
导言 1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缘起 1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研究意义 4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研究方法 4
四、本教材框架内容与编写的特点 5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时代语境 7
学习目标 7
导言 7
第一节 文化多样性诉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7
一、文化多样性的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 8
案例/专栏 1-1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摘录 9
案例/专栏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享性本真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
发展》摘录 12
二、文化交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12
案例/专栏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义 14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与区域社会发展 15
一、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的研究回溯 15
二、全球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动区域社会发展 19
案例/专栏 1-4 文化遗产保护的可贵探索 21
第三节 从精英文化转向大众文化:消费社会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生产 23
一、精英文化 23
二、大众文化 25
案例/专栏 1-5 狂欢式理论 26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社会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8
案例/专栏 1-6 北京故宫博物院“数字故宫” 29
本章小结 31
综合练习 31
第二章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33
学习目标 33
导言 33
第一节 发现“非物质文化”—从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演进说起 33
一、认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