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中心 >图书详情

外国儿童文学新发展研究

本著以一手资料为基础、从中国学者的立场审视新时代外国儿童文学的发展趋势、批评方法、**动态与前沿问题, 具有积极的文化认知价值和文学研究实践意义。

作者:张生珍、舒伟
丛书名:新时代外国语言文学新发展研究丛书
定价:118
印次:1-1
ISBN:9787302611073
出版日期:2022.12.01
印刷日期:2022.12.26

本书的主体内容由7 章构成,聚焦于新时代外国儿童文学新发展命题的研究。本书按 照两种范畴来描述儿童文学的学科研究:一是儿童文学的本体研究,即借助文学艺术理论 及相关人文社科理论开展的研究;二是儿童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即借助自然科学的认知话 语和研究范式开展的研究。前两章揭示有自觉意识的现代儿童文学的缘起,并介绍当代儿 童文学的学科研究发展进程;后两章考察外国儿童文学批评领域的**发展和主流批评方 法,尤其是21 世纪以来围绕儿童文学展开的学理性阐释。本书尝试跟随儿童文学创作多 样发展的进程,将儿童文学批评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促进外国儿童文学批评领域的学术探 索与反思。

more >

在人类社会,有自觉意识的儿童文学的发生和发展是大文学系统的一件大事,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之一。事实上,有自觉意识的儿童文学不同于广义的儿童文学,后者的内涵和外延十分模糊,涵盖了从古到今所有为儿童讲述、传授的,并为他们喜闻乐见的故事、歌谣及任何其他语言材料。相比之下,有自觉意识的儿童文学的发生与成人社会的儿童观及童年观认识水平的提升密切相关,表现为成人作家和艺术家依据儿童及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审美接受特征专为他们创作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究其根本,成人社会对儿童和青少年精神世界的有意识的关注、呵护和培育构成了儿童文学创作和研究的最高目标和最重要价值取向。 19 世纪见证了有自觉意识的英国儿童文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这在世界儿童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工业革命和社会变革浪潮的推动下,儿童文学从发端于清教主义的宗教训导式文学,走向真正意义的儿童本位的文学叙事。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作品文类多样,题材丰富,包括以狄更斯作品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童年叙事、以卡罗尔的“爱丽丝”小说为代表的幻想性童年叙事、儿童本位的幻想叙事、女性童话叙事、少年校园叙事和少年历险叙事等,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儿童与青少年文学共同体。如果说,清教主义者开启了有意识为儿童写作的宗教训导式文学,按照预先设定的宗教理念或条件展开事件,那么出版家约翰? 纽伯瑞(John Newbery)就把以“布道说教”为中心的儿童图书阶段向前推进了一大步。通过为儿童读者大规模地出版各种读物,纽伯瑞践行了哲学家约翰? 洛克(John Locke)倡导的进步的儿童教育观念,一个重大变化就体现在这些读物对于儿童人物在特定生活环境中的选择性活动的描写,使其在特定意义上成为针对性地满足儿童独特精神需求的文学读物。而19 世纪维多利亚时代异军突起的儿童文学共同体成为真正儿童本位的契合儿童审美意识与发展心理的童年文学表达。许多作品具有独特的双重性,既能满足少年读者审美和认知的阅读需求,又能吸引成年读者的目光,使他们流连忘返,并从中发现重返童年这一人类精神家园的哲理和情感诉求。这些具有经典艺术品质的作品构建了现代儿童文学创作的丰硕实体,从此成为儿童文学批评史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对象。 20 世纪以来,文学研究领域的批评家和学者对维多利亚时代儿童文学黄金时代及其经典作品进行了持续而深入的学术研究,从文学艺术的学理层面揭示了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名篇佳作的经典性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由此开辟了当代儿童文学学科研究的道路。从哈维? 达顿(Harvey Darton)的《英国儿童图书:五个世纪的社会生活史》(Children’s Books in England: Five Centuries of Social Life, 1932)和汉弗莱? 卡彭特(Humphrey Carpenter)的《秘密花园:儿童文学的黄金时代研究》(Secret Gardens:A Study of the Golden Age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1985) 到彼得? 亨特(Peter Hunt)主编的《插图版英语儿童文学史》(Children’s Literature: An Illustrated History, 1995),这些具有开拓性的论著初步奠定了儿童文学学科研究的基础。20 世纪60 年代以来,以彼得? 亨特、汉弗莱? 卡彭特、佩里? 诺德曼(Perry Nodelman)、杰克? 齐普斯(Jack Zipes)、玛丽亚? 尼古拉耶娃(Maria Nikolajeva)、约翰? 斯蒂芬斯(John Stephens)、罗宾? 麦考伦(Robyn McCallum)、罗伯塔? 塞林格? 特瑞兹(Roberta Seelinger Trites)、凯伦? 科茨(Karen Coats)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研究者,不仅将儿童文学视为整个文学领域的重要构成,更超越以往师法成人文学的批评体系,借鉴并融合人文学科前沿理论话语模式,对现当代儿童文学展开深入的学理性阐释。当然,人们应当看到,后起的儿童文学的学科研究与历史悠久的大文学系统的理论批评之间形成了一种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自1949 年以来,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获得了极大发展,无论是国别研究,还是比较文学研究,在各个研究领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甚至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相比之下,我国学界的外国儿童文学研究仍然处于一个较为薄弱的水平,是外国文学研究学科领域的一个短板。放眼世界,不少国家的儿童文学创作和研究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超越了单纯关注题材、表现手法以及简单讲道理、传递某种道德价值的诠释层面,进入哲学、美学、心理学、法学和社会学等学科深层融合的批评阶段。反观国内相关领域,其在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上都比较薄弱。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2020 年我国0—14 岁少年儿童人口总数已达2.53 亿人,这样庞大的儿童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更凸显出构建现代儿童理论和儿童文学理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在新时代,系统借鉴外国儿童文学理论与实践,建构中国自己的儿童文学理论并指导中国儿童文学写作实践,无疑成为当下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纵观国外儿童文学批评研究情况,主题研究成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主要包括种族、性别和阶级的研究。例如,《儿童文学中的古希腊和古罗马:英雄和老鹰》(The Reception of Ancient Greece and Rome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Heroes and Eagles, 2015)、《帝国的孩子们:英国经典儿童文学中的帝国与殖民主义》(Empire’s Children: Empire and Imperialism in Classic British Children’s Books, 2000)、《儿童、国家、种族与帝国》(Child, Nation, Race and Empire, 2010)、《9 ? 11 儿童小说:种族、民族、国家身份和英雄主义》(Children’s Fiction About 9/11: Ethnic, National and Heroic Identities, 2009)、《拉美儿童文学的后殖民解读》(Postcolonial Approaches to Latin American Children’s Literature,2018)、《培养青年人:19 世纪美国儿童文学中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渗透》(Enterprising Youth: Social Values and Accultura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American Children’s Literature, 2008)、《从儿歌到国家: 儿童文学与加拿大认同》(From Nursery Rhymes to Nationhood: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anadian Identity, 2008)、《儿童文学中的非洲再现》(Representing Africa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2007)等都是相关的主题研究。此外,有一些研究关注到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情况,如《中国的儿童文学:从鲁迅到毛泽东》(Children’s Literature in China: From Lu Xun to Mao Zedong, 1999) 追溯了1919—1976 年中国为5至15 岁儿童撰写的文学作品,并介绍了中国儿童文学在中国革命和现代化框架下的主要著作和争论,展示出对作为国家未来的儿童进行政治引导的必要性,而这也成为中国儿童文学重要的指导原则。 史学视角的研究成果丰硕、历史悠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儿童文学:从〈伊索寓言〉到〈哈利? 波特〉的读者阅读史》(Children’s Literature: A Reader’s History from Aesop to Harry Potter, 2008)从儿童文学发展史的视野,诠释了儿童和儿童文学的历史变迁和现代价值;《儿童文学的黄金时代》从儿童文学发展史的角度深入辨析影响儿童文学 发展的内外机制与外部力量;《正确阅读:澳大利亚女孩阅读史》(The Right Thing to Read: A History of Australian Girl-readers, 2018)则探讨女孩如何阅读书籍、成人如何概念化女孩的阅读以及如何构建女孩的阅读行为,并通过女孩阅读习惯的变化考察了家庭、朋友、教育、政府机构、图书馆和出版商对女孩阅读材料的影响,同时关注澳大利亚出版商与英国出版商对澳大利亚女孩读者的影响。 跨学科研究方法被广泛使用,新的阐释极具价值。儿童文学批评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20 世纪80 年代起文化批评的繁荣,“文化”作为一种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帮助儿童文学批评从传统审美研究范式的约束中跳脱出来。毫不夸张地说,近一二十年间儿童文学研究领域的新著,几乎都离不开文化视角。在《儿童文学学会季刊》(Children’s Literature Association Quarterly)、《儿童文学》(Children’s Literature)、《狮子与独角兽》(The Lion and the Unicorn)、《教育中的儿童文学》(Children’s Literature in Education)等最具代表性的英语儿童文学研究书刊上,从文化批评角度切入特定作品分析或学术话题探讨的论文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国际知名的劳特利奇出版社也组织出版了“儿童文学与文化丛书”。儿童文学批评也与不同时代主流的文学批评方法保持步调一致,如美国学者杰克? 齐普斯从神话原型的角度先后出版了《冲破魔法符咒:关于民间故事与童话故事的激进理论》(Breaking the Magic Spell: Radical Theories of Folk and Fairy Tales, 1979)、《童话与颠覆的艺术:一种儿童文学经典文类与文明化进程》(Fairy Tales and the Art of Subversion: The Classical Genre for Children and the Process of Civilization, 1982)和《作为神话的童话/ 作为童话的神话》(Fairy Tale as Myth, Myth as Fairy Tale,1994)等著述。也有从心理分析角度对儿童文学展开研究的著作,或将后殖民主义理论运用到儿童文学文本批评之中的著作,以此揭示儿童文学作品中隐藏的文化殖民内容,如尤利娅?曼迪(Yulisa Maddy)与多纳莱依?麦克坎(Donnarae MacCann)的《非洲题材儿童文学中的新帝国主义》(Neo-imperialism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About Africa, 2009)。进入21 世纪后,更多的研究围绕这一议题展开,如2001 年哈密达?波斯玛基(Hamida Bosmajian)的《饶恕孩子:儿童文学中关于纳粹主义与大屠杀的不可说之痛》(Sparing the Child: Grief and the Unspeakable in Youth Literature About Nazism and the Holocaust, 2002)、2007 年薇薇安?叶尼卡- 艾博格(Vivian Yenika-Agbaw)的《儿童文学中的非洲再现》,以及希拉?埃戈夫(Sheila Egoff)与朱迪斯?萨尔曼(Judith Saltman)合著的《新儿童共和国——加拿大英语儿童文学批评指南》(The New Republic of Childhood: A Critical Guide to Canadian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English,1990)等陆续出版。 专门史和类型史等研究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包括《英国儿童文学中的奇幻和真实世界》(Fantasy and the Real World in British Children’s Literature, 2014)。该著审视了三位杰出英国作家J. K. 罗琳(J. K.Rowling)、戴安娜? 韦恩? 琼斯(Diana Wynne Jones)和特里? 普拉切特(Terry Pratchett)的儿童奇幻文学作品,并探究他们如何运用叙事策略来吸引儿童,并教育其成长为更成熟的读者,获得独立。作者认为,这三位作家并没有把幻想作为单纯逃避现实或道德说教的工具,而是在现实世界的互动中展示了幻想和想象本身的伦理力量。书中展示了罗琳、琼斯和普拉切特如何以截然不同的方式为读者描写了现实世界的烦恼,并为他们提供生存策略;阐明了三位作家提供的阅读教育;展示了他们如何运用幻想小说批判策略来吸引读者,并鼓励读者思考身份和个人责任的本质和意义。《刘易斯? 卡罗尔在儿童文学世界的地位》(The Place of Lewis Carroll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2014) 就童话故事、成长小说、奇幻文学等进行深入研究和辨析。《全球和历史视阈下的跨界小说》(Crossover Fiction: Glob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2009)以时间为线索,结合北美、日本、南非、拉美、澳大利亚以及欧洲国家的具体作品,梳理了当下引起普遍关注的儿童小说“跨界”现象的时空脉络。综合来看,在儿童文学研究领域,近年来跨学科研究成果卓著,儿童文学与人类学、文化学、教育学、语言学等的结合,拓宽了儿童文学的研究边界。 相比之下,现有的儿童文学相关研究主要以西方的话语模式和西方学者的研究立场为主导,而中国儿童文学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力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中国知网等学术平台上,可检索出上万条以儿童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成果,可见国内学界对该领域的关切度和热情,但是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力甚至国际影响力的成果却寥寥无几。当国外学术界结合文学及文化现象进行批评理论创新时,我国大部分研究力量尚消耗在封闭式、概论式、书评式的批评倾向中,对具体作品的研究较多,而对世界范围内儿童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成果较少。国内研究缺乏总体的、学理性的归纳总结,对不同时代儿童文学批评文献的学术研究、历史传承与演变等,尚有待进一步考辨和阐释。我国学者若要在外国儿童文学批评领域发出声音,必须建立中国的话语体系,掌握该领域的话语权,这就要求学者必须跟上这一领域的主流和前沿,进行前瞻性研究,拓展研究边界。 本书的主体内容由7 章构成,聚焦于新时代外国儿童文学新发展命题的研究。第1 章和第2 章揭示有自觉意识的现代儿童文学的缘起及当代儿童文学的学科研究发展进程。第1 章主要阐释在特定历史时期和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下,具有儿童本位意识的现代儿童观的形成过程。在现代儿童观形成之前,儿童一般被视为社会的预备劳动力,是尚未长大的成人,儿童的独立社会地位和人格往往不予被认可。进入20 世纪,伴随着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儿童心智的形成有了更为科学的了解,而精神分析学和无意识理论的出现,更促使人们对以往种种儿童观念和衡量儿童文学价值的标准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最终形成了具有儿童本位意识的儿童观。第2 章对儿童文学这一概念展开了深入的探讨。虽然从广义上来看,凡是儿童能够理解并欣然接受的一切优秀文学作品都可以看作是儿童文学,但随着儿童观的更新与发展,专门被儿童和青少年阅读的文学作品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门类,儿童文学的概念逐渐形成。在探讨儿童文学概念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辩证看待当代西方儿童文学批评理论呈现出的双重性和复杂性问题,在努力创建研究繁荣发展格局的同时,注重跨学科理论运用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第3 章至第7 章考察外国儿童文学批评领域的最新发展和主流批评方法,尤其是21 世纪以来围绕儿童文学所展开的学理性阐释。第3 章致力于阐述具有代表性的童话心理学流派及相关批评方法和理论视野,从发生论和认识论视野深入考察童话研究对心理学研究的接受与影响。第4 章观照的是在新时期的历史文化环境中,跨越不同媒介形式来复现一部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与特征,特别是近年来最为常见的把小说或漫画改编成影视作品的趋势。这种改编在莎士比亚作品的青少年版本中充分得到体现,更在新的时期呈现出跨媒介的特质。此外,儿童文学的翻译同样包含跨媒介的质素,在儿童文学的全球化传播过程中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交流重任。与此同时,该章探讨了儿童文学对流行文化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不仅审视了儿童文学的流行趋势和最新发展,也考察了儿童文学与大众文化及流行文化的关系。第5 章回归文本的表达方式,探讨以“黑暗物质”系列(His Dark Materials, 1995—2000)和“哈利? 波特”系列(Harry Potter, 1997—2007)为代表的儿童文学作品的具体叙事策略,特别是基于新兴的双重叙事视角和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考量儿童文学的故事层面与话语层面的界限和融合。 第6 章从比较儿童文学研究、儿童文学跨学科研究、跨界文学研究、审查制度、馆藏研究等维度,通过对不同研究范式的历史溯源及特质梳理,观照在新的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下儿童文学研究的多元发展现状。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从后人文主义视角出发,该章着重探讨在青少年文学中虚拟现实等科技创新通过何种方式改变对人类主体性的重新认知。此外,借助后现代主义理论,该章对后现代绘本的形成条件和构成元素等问题进行综合阐述。与此同时,该章还探索了儿童文学对生态危机的凝视与思忖,探讨儿童文学如何将生态意识融入文本之中,从而帮助儿童或青少年学会应对环境挑战,成为积极的行动主义者。 第7 章从彼得? 亨特、杰克? 齐普斯、约翰? 斯蒂芬斯、凯伦? 科茨、桑德拉? 贝克特(Sandra Beckett)、爱玛? 奥沙利文(EmerO’Sullivan)等六位外国儿童文学批评家切入,探讨以英语世界为中心的外国儿童文学批评家的不同研究路径和研究成果,综合呈现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全新发展态势。 本书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世界儿童文学百科全书》翻译及儿童文学批评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由张生珍、舒伟根据外国儿童文学研究的发展状况和现有成果共同设计而成,希望可以为儿童文学的创作者、研究者和关注者提供一个概览世界儿童文学发展的窗口。其中,舒伟负责第1 章至第3 章的撰写,张生珍负责第4 章至第6 章的撰写。此外,第7 章第1、3、4 节由崔筱撰写,第2、5 节由刘江撰写,第6 节由刘贻丹撰写。此外,刘江对第5 章第2 节、崔筱对第5 章第3 节、舒伟对第6 章第2 节的撰写亦有所贡献。崔筱协助核对了部分书稿,刘江、张诗情、谭小玲、刘贻丹等协助整理了参考文献。在成书过程中,还要特别感谢庄智象教授、罗选民教授等专家学者给予的支持,清华大学出版社外语分社社长郝建华编审、文稿编辑方燕贝女士所做的工作。 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以儿童为本位,让广大的少年儿童拥有更好的成长环境与精神世界,是全社会的共同心愿与美好希冀。因此,大力发掘新时代儿童文学的全新特质,预先指明中国儿童教育的前进方向,成为每一位心系少年儿童和祖国未来的研究者需要肩负的重任。正是基于这样的使命责任,《外国儿童文学新发展研究》秉承中国立场和中国视野,运用唯物辩证法思想武器,从思维方式、方法论和价值观等纬度进行整合性的梳理和鉴别,对外国儿童文学批评史进行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审视与阐发;基于新的学术资源、新的学术视野,包括相关的发生论和认识论等理论批评工具,考察21 世纪外国儿童文学研究的全新发展脉络,尝试建构中国视阈的外国儿童文学批评研究的话语体系和学理体系。作为一次开拓性的尝试,本书还存在诸多有待完善和提升的空间,期待同行与读者多多批评指正。相信这一探索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中国学者在建构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对中外儿童文学交流互鉴做出的积极贡献。 张生珍 舒 伟 2022 年5 月

more >
扫描二维码
下载APP了解更多

同系列产品more >

西方女性文学新发展研究

黄芙蓉、张瑾
定 价:118元

查看详情
西方戏剧新发展研究

俞建村等
定 价:118元

查看详情
对比语言学新发展研究

尚新
定 价:118元

查看详情
计算语言学新发展研究

张霄军
定 价:128元

查看详情
世界英语文学批评新趋势

王腊宝等
定 价:118元

查看详情
图书分类全部图书
more >
  • 张生珍,北京语言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外国儿童文学研究、英美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成果发表在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Literature, Children’s Literature Association Quarterly, 《外国文学研究》、《当代外国文学》、《社会科学研究》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重大项目“《世界儿童文学百科全书》翻译及儿童文学批评史研究”首席专家。
  • 本专著共7 章,聚焦于新时代外国儿童文学新发展命题的研究。第1 章和第2 章揭示有自觉意识的现代儿童文学的缘起及当代儿童文学的学科研究发展进程。第3 章至第7 章考察外国儿童文学批评领域的**发展和主流批评方法,尤其是21 世纪以来围绕儿童文学所展开的学理性阐释。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世界儿童文学百科全书》翻译及儿童文学批评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本专著由张生珍、舒伟根据外国儿童文学研究的发展状况和现有成果共同设计而成,旨在为儿童文学的创作者、研究者和关注者提供一个概览世界儿童文学发展的窗口。
more >
  • 第1 章 儿童的发现 : 随时代变迁、发展的儿童观和童年观……………… 1

    1.1 儿童观是时代发展和观念进步的产物 ……………… 2

    1.2 第一层面:“儿童不应简单被视为尚未长大的成人” ……… 3

    1.3 第二层面: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哲学的发现 ………… 6

    1.4 第三层面:精神分析学和无意识理论的发现 …………… 7

    第2 章 儿童文学的发现 : 走向独立自洽的儿童文学学科研究… …………11

    2.1 有自觉意识的儿童文学主潮的形成与发展 ……………… 12

    2.2 当代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发展进程:童话的本体论研究——理论与范式 …… 27

    2.3 儿童文学学科研究的重要成果:《世界儿童文学百科全书》 ……… 34

    第3 章 童话研究学派……………………………………………37

    3.1 童话叙事与童话心理学研究 ………………… 37

    3.2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话语 ……………… 39

    3.3 弗洛伊德之后:校正与批判性阐释 ……………… 42

    3.4 弗洛伊德学派:贝特尔海姆的童话心理学 …………… 44

    3.4.1 心理意象的外化与投射 ……………………… 47

    3.4.2 童话故事的特点决定的艺术接受特点 ………………… 48

    3.5 荣格学派:玛丽… 弗朗兹的童话心理学 …………… 49

    3.6 童话人生心理学:艾伦…知念的童话心理学四部曲 ………… 51

    3.7 当代童话心理学的拓展运用 ……………… 56

    3.8 童话政治学研究 …………………… 60

    3.9 童话语言学研究 ………………… 66

    第4 章 改编、跨媒...

精彩书评more >

标题

评论

版权所有(C)2023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3546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2911号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盗版举报 | 人才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