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中心 >图书详情
现代企业管理(第三版)
作者:王关义、刘益、刘彤、李治堂
丛书名:现代管理系列教材
定价:39元
印次:3-8
ISBN:9787302293071
出版日期:2012.07.01
印刷日期:2016.03.15
本书以独特的体例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全书分为企业管理基本理论篇,企业制度、文化与战略篇,职能管理篇三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管理概论、管理理论的形成与演变、管理的基本职能、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文化、战略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组织、生产计划与生产控制、质量管理、财务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
more >18世纪中叶英国产业革命之后,现代机器大工业代替了传统的工场手工业,大规模生产制度确立起来,分工更加必要和精细,新的公司制随之产生,管理知识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加大。与企业变革的实践相适应,管理的理论也先后经历了传统的经验管理、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管理、管理理论丛林等阶段。现代管理是以人为本,人是最高境界。企业具有新陈代谢的功能,必须遵循“森林法则”,它所构建的机制能够在不同的土壤上生长才能见到阳光和水分,才能不断地发展壮大。企业家也必须遵循“先付出才能有回报,不耕耘不能有回报”的“农场法则”,重视管理理论的学习和运用。 目前,中国的市场经济已经进入了正常发展阶段。竞争加剧,生意开始难做,投资回报率不会那么高了,维持正常的增长率和平均利润率成为不少企业追求的目标。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市场上的败军赢不到一滴同情之泪,因此,企业家必须充满危机意识,要居安思危,超前谋划,绝不可“居功自傲”。 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在《管理的前沿》一书中指出: “现代组织的精髓在于,使个人的长处和知识具有生产性,使个人的弱点无关紧要。在传统的金字塔和哥特式大教堂的组织中,或18、19世纪军队的组建中,每个人都做着完全一样,不需要技能的工作,主要贡献的是原始人力。知识集中掌握在少数上层人物手中。而在现代组织中,人人都有专门的分工,掌握着先进的知识和技能。但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工作。” 对于肩负时代历史重任的企业家来说,为了追求卓越,一定要居安思危,保持清醒的头脑。长期以来,中国不少企业由于沉浸于短期成功的辉煌而不思管理改善,最终陷入短命的境地,企业界普遍存在着“短命”现象和“烟花效应”,以致有“各领风骚三五年”的说法。这种现象促使我们思考——任何企业,若不警惕,都有可能突然陷于机器老化失灵和管理不善的境地。但是,生锈的思想比生锈的机器更危险,在环境如此多变的今天,企业如果仍然按照过去的老观念办事,肯定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最终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 任何一个企业都务须审视自己的各项基本观念,不妥即弃,否则难免落到恐龙博物馆陈列品的下场。中国社会主义的企业管理,已有60多年浅见的历史经验,从人类历史来看,这是极为短暂的经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极为有限的经验。然而,即便在这一段短促的期间,企业管理体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企业正在朝着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方向发展,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步伐正在加速。 企业管理的现代化绝不是美国化或日本化,而是中国化。目前,中国职业经理人市场尚未形成,管理科学知识普遍缺乏,致使一批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成效并不如当初想象的那样理想,不少企业仍然处于比较困难的境地,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企业管理仍然处于传统的以企业为中心的管理阶段,主要表现在: 管理以优化企业内部资源为中心,强调的是内部效率,注重内部资源的合理利用。不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即便是推行现代企业制度,也无异于海市蜃楼。因此,必须彻底实现向“以顾客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的转变,它要求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要求对顾客的需求做出快速响应; 要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和潜能,要留住人才,不能依靠命令和控制; 要迅速正确地决策和实施决策,要求组织扁平化,以缩短最高决策者与第一线工作人员之间沟通的时间; 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共同的愿景,要求员工具有全局观念,要求上下沟通; 要求各级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要对顾客需求做出快速响应,单靠一个企业的资源是做不到的,这就要求企业善于利用外部资源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达成与外部环境的动态平衡。 一个企业的成败,不仅取决于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而且也取决于其内部管理的所有方面。市场、技术、质量、生产、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科学管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分析20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经营成功的企业,无一例外,其经营成功之秘诀除具备一种灵敏适应市场变化的机制外,在其内部都形成了一整套比较科学的管理机制。日本的丰田、东芝、日产、索尼、松下,美国的通用、克莱斯勒、福特,这些企业巨人除能超前地预见消费者未来的需求动向外,都能在人、财、物、信息等生产要素的结合以及技术开发上倾注心血。 本书是综合性的管理学教材,自2004年出版以来,就受到国内许多高校从事管理学教育的同行和企业家的广泛关注与好评,多所高校把它选为本科生教材,也有许多高校把它作为企业管理类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指定参考书。2007年出版第二版,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已连续印刷30多次,先后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第八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畅销书一等奖和“清华大学出版社经管分社2011年度十佳教材”,这使编者深受鼓舞。应出版社和广大读者的要求,结合管理学理论发展和教学工作的实际,编者对全书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修改。 一是根据企业管理的特点,将企业管理思想和技法紧密结合起来,以突出不同技法的适用性,并帮助学生认识企业运行的规律。 二是坚持管理思想与管理技法相结合、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在重点介绍企业管理理论的同时,还选取并更新了不少案例,供课堂和课后思考。 三是坚持系统思想,先介绍企业管理基本理论和制度、文化与战略,再介绍各项职能管理。 四是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压缩和调整。根据讲授过程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建议,与第一、二版相比,删减了物流管理、ISO 9000质量认证、6σ管理等章节,使内容更加简练。 五是对编写体例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各章首增加了本章提要、重点难点、引导案例等内容,有助于读者简明扼要地把握各章的内容和基本概念等。由案例来导入每一章内容,可以极大地激发大家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理论联系现实的能力。章尾增加了本章小结、思考与练习、案例讨论,有助于学生回顾和复习所学内容,尤其是增加了不少国内成功企业的案例,既使案例更具有理论价值和启发性,也方便了高校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六是本书配有各章教学用PPT,作为参考,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备课和讲授的需要。 本书分12章,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主要是应高等院校本科生学习企业管理基础知识的需要而编写的,也可作为研究生学习管理学专业知识以及企业内部管理层短期培训的参考书。 本书由王关义、刘益、刘彤、李治堂编著。编写的具体分工为: 第一、八、九、十章由王关义教授编写; 第四、五、六章、十二章由刘益教授编写; 第二、三章由刘彤副教授编写; 第七、十一章由李治堂教授编写; 全书最后由王关义教授统编、定稿。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学术界不少学者和老师的研究成果,得到了许多专家、同事的帮助、关心和支持,他们对本书的修改提出了极富启发性的建议,本书出版承蒙北京市教委优秀教学团队专项基金(项目编号: PHR200907213)的资助,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编者水平以及掌握资料的限制,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同行专家及读者批评指正。 王关义 2012年3月于北京
more >